南北朝石雕佛像
2024-11-03 08:57 佛学文库
◎ 桐 易
中国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历朝历代的佛造像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以至世界各大博物馆中无不给予中国的佛像以重要的位置,早期中国佛像流失甚广,今日已是私人收藏和拍卖场上的重戏。石雕造像是一种迷人的艺术,那些形神兼具的佛与菩萨的形象,仿佛亿万年前就藏在山石之中,直到有一天被凿去遮蔽才显露于世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在华夏大地上的兴盛时期。佛寺大量出现,信佛之人不断增加,上到皇帝下到平民百姓,甚至一些儒生都开始信佛。唐代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教兴盛是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
南朝梁武帝信佛,在他的推动下,佛法在南朝盛极一时。梁武帝身体力行,虔诚拜佛,日一蔬膳,过中不餐,他还诵经讲学,撰写文章。在北方,统治者更加支持佛教发展。悲天悯人,志向宏大,中国的四大石窟全部开凿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使佛教艺术蓬勃发展,石雕佛像艺术更是在世界光辉耀眼。
北朝时期,北方提倡石刻,南方禁立石刻,形成对比。北朝石刻从形式上来看,直接刻凿于山崖石壁谓之摩崖,撰文刻石埋入墓穴谓之墓志,刻石记事谓之碑碣,造像附题的铭文谓之造像。摩崖、墓志、碑碣不光北魏时期存在,唯独造像,于北魏之际的数量和成就居于巅峰。
佛教历经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伴随着中国大一统王朝的重建而独立发展并直抵高峰,在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重要作用。中国文化一向以忠孝伦理道德为中心,大到社会秩序,小至家庭关系。佛教为了获得发展的需用,由沙门法果解决了拜佛与忠君的关系,孝的问题也顺应而解。佛社造像把崇佛与儒家忠孝思想合而为一,既可以达到崇佛,又可以尽忠尽孝。龙门石窟的诸多造像,都是将为皇帝祈愿和为祖先邀福结合起来的实例,说明了佛教及佛教艺术逐渐接受儒家忠孝伦理思想的影响,求得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时至今日,佛教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现今常见的来自于佛教的语汇就有五百多个,如现在、单位、爱河、烦恼、浩劫、宿命、随缘等。
我们要提一下北魏都城洛阳的总设计师蒋少游。
蒋少游,乐安博昌(今山东博兴)人,北魏著名的建筑家和雕塑家,多才多艺,天下闻名。少年时,作为刘宋王朝的亡国奴,被鲜卑族的北魏政权俘虏到平城(今大同)服役,因为才华出众,受到了文明太后和孝文帝的赏识,当上了朝廷的小官。孝文帝一心要汉化改革,去除鲜卑旧制,蒋少游坚定地站在了皇帝一边,为其制定褒衣博带服装样式,并推行到全国。
公元495年,孝文帝将北魏都城从平城迁移到洛阳,蒋少游摹仿中原传统文化设计,营建北魏新都。在蒋少游、丘穆陵亮、李冲等人的努力下,北魏洛阳新都既改造了汉魏洛阳旧城,又新建了外城,宏伟壮观,布局整齐,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蒋少游还主持建造了其高不闻鸡鸣狗吠之声的静轮天宫,高20余丈的白台,高达千尺的九层佛塔,这些建筑都具有一定的工程难度和工艺水平,可惜的是全部湮没无闻了。
公元501年,将作大匠蒋少游去世,朝廷为了寄托哀思,追赠他为龙骧将军、青州刺史,谥号质。蒋少游的墓葬,今天也难寻踪影了。
南北朝时期,宋齐梁陈四代因为偏安江南,还有陵墓保存下来,目前有遗迹可考的帝陵有13处,南京有陈、宋帝陵各3处;丹阳有齐帝陵5处、梁帝陵2处。这些帝陵,今天只剩下一些石像生、石柱和石碑残存。
值得一提南朝萧景墓的石刻,该墓葬的石像生辟邪因其高大雄伟、姿态飘逸,有虎踞龙盘之象,故而成为南京市的市标。
摘自《光明佛坛》
更新于:19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