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2024-11-22 08:30 佛学文库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 楼宇烈
这里所谓的瑜伽菩萨戒本,是指从玄奘译百卷本《瑜伽师地论》中录出的《菩萨戒本》。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太虚大师有一个详细的说明。他认为,佛法统摄于教、理、行、果,而其要唯在于行。行有无数量,摄之为十度(六波罗蜜:施、戒、忍、精进、禅、般若,加方便、愿、力、智等四波罗蜜),又摄之为三学(戒、定、慧),若严核之则唯在乎戒学而己矣。戒有种种,又必以菩萨戒为归。因为此戒以饶益有情,专以舍己利他为事,这正是菩萨之入俗,佛陀之应世的根本宗旨。在大乘诸戒本中,《梵网》、《璎珞》、《弥勒》等都有某方面的不足,唯有从玄奘译百卷本《瑜伽师地论》中录出的《菩萨戒本》,乃真为菩萨紧兴二利,广修万行之大标准,而一一事分别应作不应作。因此,当以瑜伽菩萨戒本为皈依,而躬践力行之。太虚大师最后强调说:必能践行此菩萨戒,乃足以整兴佛教之僧会;必整兴佛教之僧会,此菩萨戒之精神乃实现。(以上引自《志行之自述》)
从上述说明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点:一、佛法之要在于躬践力行,二、必须按照瑜伽菩萨戒本去践行,而宗旨则集中在一点上,即舍己利他,饶益有情。这是太虚大师对于佛教根本精神的认识,也是他一生律己诲人的准则和振兴佛教的目标。而太虚大师大力提倡的人生佛教,则是实践这一准则和达到这一目标的积极可行的途径。
人生佛教是承继大乘佛教世间出世间不二的精神提出来的,太虚大师在许多地方反复强调这一点,如说:佛教佛学通出世、世间、真谛俗谛而言(《昧庵读书录》);其实禅宗与一切佛法通为世出世间底善法的,盖佛法本是透彻出世,而亦利益世间尽未来际的(《论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等等。而他关于佛教五乘法之说,即: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如来乘(其中前二为世间法,后三为出世法),则更是把佛法统摄世出世法的精神具体化了(参见《佛教人乘正法论》)。他认为,佛教的发展和建设,其中心虽着重在伽蓝清净僧伽,但整个的基础应建筑在多数大众的信仰心上。他深刻地指出:没有大众信仰的佛教,纵使伽蓝梵刹建筑得富丽,僧伽的生活如何富裕或清高,这是违反佛陀真义的,是死寂的佛教而非是活的佛教。所以说,今后佛教新的发展和建设,应把佛教的精神普遍地打入大众的心中,唤起大众热情的信仰和认识。为此,他提出了设立两重三皈的菩萨学处。这里的两重三皈是指结缘皈依和正信皈依,前者是佛教的广泛信徒,后者则于佛法已有所认识,并种下了根本的信心。而菩萨学处则是指包括比丘学处(比丘应学习和遵守的律仪)在内的,统贯世出世间一切阶位渐进为菩萨的学习法门(以上均见《菩萨学处》)。以此,则可把在家信众与出家僧众纳入一个共同的法门中去,渐次深入(由结缘皈依进入到正信皈依),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这菩萨学处是太虚大师多年来建设人生佛教理想的最后说法。
太虚大师提倡人生佛教的根本宗旨在于:以佛教舍己利他饶益有情的精神去改进社会和人类,建立完善的人格、僧格。为此,太虚大师提出了即人成佛、人圆佛即成的口号。他说:末法期佛教之主潮,必在密切人间生活,而导善信男女向上增上,即人成佛之人生佛教。他认为,这里所谓的即人成佛与禅宗所说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一样,而是指直依人生增进成佛,或发达人生进化成佛。这也就是说,成佛就在人生的现实生活中,就在个人日常的道德行为之中。否则,人格尚亏,菩萨的地位便无处安置,更谈不上佛陀果成了。因此,他的人生佛教的鲜明特点就是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具体人格的培养和完成上。太虚大师有一首自述偈,充份地说明了人生佛教的这一特征。偈日:堕世年复年,忽满四十八,众苦方沸腾,遍救怀明达。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
如何才能达到一这目标呢?太虚大师指出,最根本的就是要发起菩提心。他说,发菩提心即是精神上的一种向上要求,是一种以凡夫心成功佛果的心。他认为,若能发菩提心,并辅之以菩萨的四弘誓愿(佛道无上誓愿成、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守之以不犯四他胜处法(失利人心、失大悲心、失大慈心、失智慧心),行之以六度,则必定能完成圆满的人格,而臻于无上佛果之境地。(见《菩萨学处》)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太虚大师人生佛教的立意,是要充分发挥佛教在社会伦理教化方面的作用。他声称,今日欲求中华国民性之道德,必始乎佛法,终乎佛法,舍佛法莫为功也。(《中国人用中国法之自救》)而佛法无他缪巧,不过阐明正确的宇宙观以立为从基本进向究竟的人生观耳。(《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因此,他把佛教的五戒、六度等与世间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融通起来宣讲,以便把佛教人生观、伦理观普及到广大信众中去。
摘自《中国近代佛教》
更新于:3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