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器法物
2024-11-25 08:54 佛学文库
◎ 星 云
法器是龙天耳目,大众共遵的讯号,丛林中一切行事皆依法器为准,例如晨钟暮鼓以及各种报钟、板声等。寺院中用于庄严佛坛及祈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或佛子所携行的念珠、锡杖等修道资具,都是法器法物。兹将寺院道场常用的法器法物列举如下:
第一,钟:寺院为报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依其用途分为梵钟[1]与唤钟[2]两种。
第二,鼓:有羯鼓、鱼鼓、云鼓、摇鼓、金鼓、石鼓、悬鼓等。依其用途可分为:斋鼓(食时所用)、浴鼓(浴时所用)及诵经、梵呗等所用之鼓。今之寺院,常见于大殿前的左右两方建钟鼓楼,分别安置钟、鼓,称为左钟右鼓。又寺院每于晨昏击钟敲鼓,以警行者当勤精进,慎勿放逸,称为晨钟暮鼓。
第三,铃:在佛前诵经时所鸣打的法器。具有惊觉、欢喜、说法等三义。鸣铃以供养诸尊,称为振铃。密教修法时,为惊觉诸尊,或使其欢喜,即振铃发声。
第四,板:报知时刻或集会时敲打的器具。依其形状称为云板、鱼板等。
第五,梆:为禅林用来通知大众入浴、斋食的鸣器。在古代禅林中常悬挂于浴室,现今一般寺院则悬挂于斋堂外,以用来通知大众用斋。
第六,木鱼:诵经时所敲打,大众诵经时,音声随其节拍而整齐划一。此外,诵经敲打木鱼,取意于鱼的特殊习性,即不论在水中悠游或静止不动,眼睛都睁着不休息,佛门取其精进的特性,策勉修道者要用功,不可懈怠。
第七,引磬:俗称小手磬。底部中央贯以纽,附木柄,以小铁袍击之,于诵经礼佛起止时击之,以引起大众注意之法器。
第八,大磬:大磬为直径三十至六十余厘米之磬,由维那主之,凡住持或尊宿、仕宦等礼佛,皆鸣三下。
第九,铛子:法会唱赞时,与铪子配合板眼敲打,用以庄严节奏,为板乐供养之一。
第十,铪子:法会唱赞时,与铛子配合板眼敲打。铪子不敲时两片合拢,敲打时六指托之,放于胸前,所以又称平胸铪子。
第十一,铙钹[3]:铙、钹原为娱乐用的乐器,后被用于佛门中的伎乐供养,而成为塔供养及佛供养的法器。
第十二,如意:说法及法会之际,讲师所持的法物,表示吉祥如意。原为印度古时的爪杖,形状如云,或如手形,乃搔背痒所用,以其能补手不能到之处,而搔抓如意,故称如意。
第十三,拂尘:乃将兽毛、麻等扎成一束,再加一长柄,用以拂除蚊虫之物,原系印度人拂除蚊虫的工具,在佛门表示清除烦恼、尘垢的意思。
第十四,香板:禅林中用以警策修行者的木板(形如宝剑),依使用目的不同而有诸多名称:用以警策用功办道者,称警策香板;用以惩诫违规者,称清规香板;用以警醒坐禅昏沉者,称巡香香板;于禅七中使用者,称监香香板。一般系由方丈、首座、西堂、后堂、堂主、维那、知客、纠察等职事持用。
第十五,念珠:念珠乃念佛时计数之用,是功德、佛性、慈悲、善良、吉祥、圆满、佛心的表征,除了可以提醒自己不做坏事外,也是美好的装饰。
除了上述所列之外,幢幡[4]、蒲团[5]、手炉[6]、传炉、香炉[7]、金刚杵[8]、戒尺[9]、毗卢帽[10]等,都属法器法物之列。法器具有报时集众、警策精进、伎乐供养、庄严道场等功能,如果敲打不如法,则会扰乱大众,因此,司法器者应以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来自我警惕。
【注解】
[1]又称大钟、钓钟、撞钟、洪钟、鲸钟等。通常悬挂于钟楼上,系用于召集大众,或做朝夕报时之用。
[2]又称半钟、小钟。吊于佛堂内一隅,用于通告法会等行事的开始,亦称行事钟。
[3]铙,有金铙、铜铙的区别,状如圆盘,有柄,两片互相撞击则发出铙铙之声,故称为铙。钹,又称铜钹、铜盘,由响铜制成,呈圆盘形,中央部分隆起,以纽带穿于中心孔而成,是以两个钹互相擦击鸣奏。铙与钹状极类似,故并称为铙钹。
[4]庄严佛菩萨及道场的供具,与旌旗同类,圆筒状者为幢,长片状者为幡。幢象征佛陀的智能,可摧破、抵御烦恼魔军;幡代表佛菩萨的威德,故与幢同为佛菩萨的庄严供具。
[5]以蒲草编织而成的圆形扁平坐具,又称圆座。乃僧侣坐禅及跪拜时所用之物。
[6]有柄,可以手握的香炉。
[7]焚香的器皿,又与花瓶、烛台同供于佛前,三者合称三具足。
[8]原为古代印度的武器,由于质地坚固,能击破各种物质,故冠以金刚之名。密教中,金刚杵象征摧灭烦恼的菩提心,为诸佛的持物或修法的道具。
[9]法会仪式中,和尚用以警觉大众或安定法会秩序所用的法器。
[10]黄檗宗僧所用之帽,因帽上有毗卢佛像,故称之。今则用于法会主法和尚诵经施食时所戴。
摘自《佛教常识》
更新于:2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