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伽——早期的佛教
2024-07-21 08:38 佛学文库
◎ 于淩波
佛陀初转法轮, 五侍者皈依,成为最初的五名比丘,据佛经上说至此三宝齐备,佛教由此诞生。三宝者,佛、法、僧。佛、是释迦牟尼佛陀; 法、是四圣谛; 僧、是五比丘。不过,由五名比丘到初具僧伽规模,应该是三伽叶皈依以后的事。
佛陀在鹿野苑度雨安居时, 想到摩揭陀国伽耶山附近的优娄频罗村,住有一个婆罗门种姓的事火外道,名叫优娄频罗伽叶。他座下有五百名弟子,他有两个兄弟,座下也各有二百五十名弟子。这三兄弟是摩揭陀国的有名的宗教家, 甚为摩揭陀国人所敬重。如果把这三兄弟度化过来, 则有助于教团的发展。雨安居过后, 佛陀向座下的五十多位弟子说:比丘们呀!我脱离了人天世界所有的芥蒂,你们也脱离了人天世界的所有芥蒂,而得到解脱。该是游行(传道)的时侯了,为了人们的利益和幸福,为了人天的利益和幸福, 一条路不必走两个人。比丘们呀!无论开头也好,中间也好,末了也好, 都好好讲说具备理路和表现的说法。而且,要说圆满和清净的梵行。众人之中,也少有染污尘者, 如果不能听到法,将要堕落。比丘们呀!为了说法,我也到优娄频罗村去吧。
这一段话,可以说是初期僧伽的传教宣言。
最初的僧伽,和外道的不同之处,就是教团成立之初,即深入社会群众中, 积极的展开了传教活动。这是佛教以后能超越国界,成为世界三大宗教原因之一。因为当时的婆罗门教是国教,除了首陀罗的奴隶族外,是全国上下一致的信仰。六师外道等其他沙门集团,都是为了自身解脱而出家修道的, 弟子投靠到师父座下,师父才予以传授, 并不向外传道。所以深入群众从事教化,是僧伽的特色。[一条路不必走两个人],是为了扩大影响,使更多的人能够听到正法。
佛陀又托钵徒步行走了两百多公里, 到了他修苦行的伽耶。他以借宿为名,住入了老伽叶--年已一百二十岁的优娄频罗迦叶的圣火堂中,以神通力降服了圣火堂中的毒龙,老迦叶敬服万分, 带著五百名弟子皈依于佛陀座下。他的两个弟弟都提迦叶和伽耶迦叶,也各带两百五十人皈依佛陀。这是构成僧伽的基本成员。后来在王舍城时,舍利弗和大目健连也各带了百名弟子皈依佛陀,再加上鹿野苑的五十多名弟子,就是佛经中所说的:一时,佛在某某国某某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具 。
本节中屡屡提到僧伽二字,这僧伽二字究作何解?
僧伽,是梵文Sangha的音译,亦有译为僧加,僧企耶。义译为众和会、和合众,含有群众的意义。僧伽一词,在佛教兴起以前,印度社会早已流行使用。原来恒河中游,在西元前五、六世纪,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连带着运输、销售业也发达起来。这就兴起了许多以工商业为主的新都市。像恒河北的迦尸,就是有名的工商业城市。恒河南岸的巴吒理村,最初只是一个渡口,后来也发展成为水陆要冲的都市--华氏城。
由于工商业发达,工商界人士依其职业性质组成不同的职业团体--有如现代的同业公会, 这种职业团体,称做僧伽。甚至于当时毗舍离城人民所有的政治团体--会议政治的体制,也称做僧伽。这种社会通用的名词, 后来也为宗教团体所采用。如当时各外道的沙门集团, 也称为僧伽。佛陀的教团, 由五名比丘开始, 随着人数的成长,也成了僧伽。
佛教传入中国后, 僧伽二字,成为佛教出家众专用的名词。
摘自《人间佛陀》
更新于:4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