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舫的人间佛教观
2024-11-03 08:43 佛学文库
◎ 杨曾文
(一)何为人间佛教
按照法舫《人间佛教史观》的原意,佛教将有情众生分为十个法界,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前六法界的众生属在凡世的众生,称六凡;后四法界的众生已超凡入圣,为四圣。既然佛教是面对一切众生的宗教,从理论上讲就有面向不同众生的佛法:有人、天的佛教,也有处在人、天之下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的佛教。人间佛教则属于十法界佛教之一部分。佛当年生活在人间,在人间说法,是以人为主要对象的。因为人处在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与声闻、缘觉、菩萨、佛中间的基础地位,故人间佛教既是超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之佛教,又是达声闻缘觉菩萨佛乘之佛教。这样,无论从解救四界众生的角度,还是从达到上四界四圣解脱境地的角度,皆离不开人间佛教,必须建立人间佛教。因此法舫强调:人间佛教为佛教之总基础,为一切佛教之出发点,是故建立人间佛教。
(二)从古代人间佛教到现在人间佛教是历史的必然
依据上述看法,法舫将人间佛教历史分为四个阶段:①古代的人间佛教,指释尊时代与小乘佛教时代的人间佛教;②中古的人间佛教,指自马鸣菩萨至中国隋唐的大乘佛教;③近世的人间佛教,谓佛教自我国西藏而传遍亚洲的大乘佛教;④现在的人间佛教,指进入20世纪以后的世界佛教运动。
法舫对前三个时期的佛教都引证佛经和历史做了介绍,认为第一期的小乘佛教是人间佛教的基础;第二期的大乘佛教,论空说有,体现人间佛教智慧的发展;第三期的大乘佛教,重视回智向世,开智利生,摄受方便,密法斯尚,表明人间佛教慈悲的发展。他认为,从前三期的人间佛教发展到第四期现在之人间佛教,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法舫认为,虽然不同时期的佛教皆是人间佛教,然而在现代建立的人间佛教已不属于小乘佛教,而应以发扬慈悲救世精神的大乘佛教为法幢、为基础的人间佛教。他强调,在现代,离开大乘佛教就没有人间佛教,甚至可以说大乘佛教,即是人间佛教,实行人间佛教,亦即是实行大乘佛教。他在《人间佛教史观》最后深情地说:
人间佛教为救济人间之主义,为超出人间之基础,为入世度生之根本方便,为圆满无上菩提之基本大业,亦为菩萨摩诃萨之应行事业。人间佛教乎?无上菩提乎?由人间佛教而圆成无上菩提,由圆成无上菩提而究竟人间佛教。天下有情人士,曷兴乎来!
意为人间佛教是济度民众的一种主义,是修证解脱出世的基础佛法,是指导为人处世的方法,是达到无上觉悟(成佛)的根本大业,也就是大乘菩萨之道。人间佛教与无上觉悟密切相连,通过修持人间佛教而成佛,由成佛而圆满完成人间佛教的修行。在这里贯彻着太虚在《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中所说的通过人间佛教,先修成完善的人格,保持人乘的业报,由此向上增进,乃可进趣大乘行--即菩萨行大弘佛教的精神。
(三)如何在现世建立人间佛教
法舫认为人间佛教是全部佛教的基础,为一切佛教的大总法门,所以建立人间佛教者,使人间即佛教,佛教即人间,佛教全为教化人间故,则人间外无佛教,故曰人间佛教(《依圣言量来建立人间佛教》)。在这里,因为断定人间即佛教,佛教即人间,在逻辑上会得出佛教即国教的结论,在现代社会会导致很多问题。这在太虚那里是没有的。
那么,如何在现世建立人间佛教呢?法舫仿照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维模式,提出依据圣言量(佛经),通过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世界、僧众、菩萨事业七个程序,层层递进建立人间佛教。他大量引证《善生经》及《华严经》《佛为优填王说王法政论经》《长阿含经》《阿摩书经》等经进行详细说明。对此,这里不拟过多引述,只做概括介绍。
他说,第一,应从改善个体的人入手,应遵照《善生经》等经中佛的教导,使信众按照不同身份确定自己的责任和行为规范,通过皈依佛法僧三宝,修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修持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从而除其恶而行其善,不断修养身心,提高人格品质。
第二,如果个人善良,家庭自然也良善,父慈子孝,夫唱妇随,遵礼尽敬,安乐和谐。
第三,在社会上加强教育,发挥佛教教化功能,引导人们顺其善,改其恶,促成人与人关系融洽,彼此友善诚信,社会安乐。
第四,国家应实施善政。他引证《仁王般若经》和《佛为优填王说王法政论经》,劝导当政者应借鉴大乘菩萨之道,以大慈大智,利国安民,救济众生,饶益众生,弘扬佛法。
第五,关于世界和平。他认为佛教原为世界和平而出世,为救济世界人类而产生,通过破除自我也,慈爱众生也,不分国度而普度一切人类也,乃至不分种性别情非情也,佛教之一切事业盖无非世界之和平运动也。这是说佛教是主张和平,现代可通过弘扬佛法来促进世界和平。法舫说,人间佛教是先教做人,后学佛法,或以佛法教人处世之义。以上五个方面就是侧重教世间一般人的。
第六,论出家人的生活。要求出家教团僧众不仅要内修精进,以蓄其德,多闻熏习,以广其学,还必须大力弘扬人间佛教,不许标奇竖怪,宣扬违背佛法的思想,更不许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经商和赌博、驱鬼、看相、占卦、念咒治病、迷信鬼神等不端活动。
第七,关于菩萨事业。法舫提出对菩萨及菩萨行为、事业不可做有迷信色彩的宣传,让人感觉菩萨乃非常人所行者。无论出家或在家信众,皆应根据《瑜伽菩萨戒》,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既不违佛法,又不违世法,从事发扬大慈大悲精神的救人救世,或作政治运动,教导众生救济众生。
法舫的《依圣言量来建立人间佛教》在讲述通过以上七个层次建立人间佛教之后,特地设置人间佛教之遗嘱一节,引证《佛说阿难四事经》劝说执政者应当遵照佛教,仁慈爱民,救灾济世,济助贫困,恭敬有智德之人。法舫在20世纪30年代这样写是意有所指的。
法舫对建立人间佛教怀有强烈的热情,认为人间佛教能够救人类,救世界,救国家,救自己,呼吁在家出家信众一起为建立人间佛教而努力。
(四)主张从做人学菩萨建立现代佛教
法舫认为,太虚大师长期弘法是以现代世界的人类为对象,以人间佛教为中心,先实现佛教人间化,渐次实现人间佛教化。他在世界佛学苑研究所所做的做人与学菩萨演讲中对此有详细阐释。
他说,人在家庭在社会有各种不同的身份,但皆应遵照佛的教导建立正确的生活观,皈依三宝,修养道德和修行佛法,做一个好儿女、好父母、好弟子、好师长、好丈夫、好妻子、好主人、好仆役、好亲友、好施主、好僧伽。最重要的是要遵守五戒、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十善,以做一个完人、至人为目标。法舫举出的佛经有《善生经》《十善业道经》《优婆塞经》等,还列举太虚的《人乘正法论》《自由史观》《人生观科学》等著作。
然而这只是人间佛教的最基础的一步,下一步是努力做一个超人。做什么超人呢?他认为,既不能以做天人(诸天界的生命体)为目标,因为天人在享尽福报之后也要堕为下等众生;也不能学声闻、缘觉二乘(总称小乘),因为他们是自了汉,自利而不利他,故不能学二乘。那么能以学佛为目标吗?他说,也不能直接学佛,因为佛已达到圆满觉悟的无学位,是证得的果海,不能学。只有学属于超人中的菩萨,因为菩萨属于有学位,可以学,要学佛非学菩萨不可,因为佛从菩萨位中而来;因此,可以说学佛就是学菩萨。法舫引《大般若经》的话:菩萨与佛有异,由位有异,法非无别,即菩萨法,亦是佛法。他的结论是:
佛与菩萨接近,菩萨与人接近,当由做人的本位上,依着方法去学菩萨,再由学菩萨的本位上,直接达到成佛的究竟觉果。法舫遵循太虚的思想将人间佛教做了一个整体的架构,将修持五戒十善、完成人格置于基础地位,最终目标是通过修持大乘菩萨之道而达到成佛的最高目标。如同太虚的一首偈所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所谓人圆,也就是修持大乘菩萨之道圆满而达到最高觉悟,亦即成佛。
摘自《中国佛学》2015年总第三十八期
更新于:10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