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养正遗规选讲—朱子治家格言(第三集)
2024-10-04 08:43 居士人物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朱子治家格言》。我们今天开始看第十二句: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这句话是讲,祖宗虽然已经离我们很久远,但是我们对他们的祭祀却要虔诚。这句话从事上来讲是告诉我们要祭祀祖先,而且祭祀祖先必须有诚敬之心。在《孝经》上告诉我们事亲五事,五个事情,所谓「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这是孝亲五个事项。
居则致其敬,就是父母在家我们对待父母一定要恭敬,所谓孝敬孝敬,孝后面一定要有敬,如果不敬就不能称为孝。即使是我们有很丰厚的衣食奉养父母,但是内心里对父母不敬,孔老夫子说这个不是孝。为什么?因为「至于犬马,皆能有养」,像养狗、养马那也是养,「不敬,何以别乎?」你不恭敬父母,而只是仅仅在衣食、物质上满足父母的需求,这个养,跟养狗、养马,这也是满足物质需要,那有什么区别?所以居家一定要对父母致敬。养父母要使其欢乐,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让父母真正高兴。父母有病,儿女应该尽其责任,致其忧是心情很忧患,担心父母的身体。当然有这种担忧,必定是努力的来帮助父母治疗。丧则致其哀,父母过世了,办丧事一定要有那种哀痛的心情。为什么?想到父母养育之恩还没有报答,现在父母就离我们而去,所以必定是万分哀痛。丧事也要办得隆重,尽自己最后孝思。祭则致其严,父母过世以后不是就把父母都忘了,孝心就没有了,不是。孝心不能够因父母不存在就断掉了,因为孝心是我们本性中本有的明德,这个德是不能断的。父母在不在世那是一个缘,不能因为外缘不在,把自己明德给斩除了,那怎么可以?所以祭祀就是帮助我们继孝思、敦人伦,继续保持我们的孝德。祭祀父母要致其严,严就是庄严,我们的祭祀要庄重、要严整,要非常的诚敬,诚敬就称为严。即使是很遥远的祖先,我们根本没有见过他们的面,但是对他们仍然是诚敬的来祭祀他们。祭祀就是怀念的意思、纪念的意思,就是常常提醒自己的孝思,不忘祖先就是不忘本。
人能够常常反本报始,他的德就厚,德厚福也就厚。福德福德,这个德和福是连在一起的,有多大的德就有多大的福。特别是孝道是德之本也,一个人一定要有他的根本,如树有其根,水有其源头,孝就好像保持我们的根本和源头。树有了根本,才能够年年发新枝,长出茂盛的枝叶;水能够有源头,才能够川流不息,所谓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即使是很遥远,但是我们知道那是我们的源头。我们常常纪念、怀念他们,不忘本,要想到自己一定要修身、齐家,以至于治国、平天下,发扬祖先之德,所谓光耀门楣,这是孝道发扬光大。夫子在《孝经》里所说的,「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终就是终极、圆满的意思。所以祭祀的意义是非常深远,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东方五千年而不败,靠什么?就是靠这种孝道的传承。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这四大文明到现在只有中华文明依然是历久弥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始终维持着大一统,是什么力量在维持?就是孝道。你看「孝」字,中国的文字很有智能,上面一个老字头,下面一个子字底,它就代表着老一代和子一代合而为一,这叫孝。现在人讲的代沟,父母跟儿女有代沟,你看看老一代和子一代就分开了,那怎么能称其孝?中国古人没有听说过代沟的,代沟是现在西方传来的概念,一种近代出现的怪现象。真有孝道,哪里会有代沟的存在?不仅父母跟儿女没有代沟,父母上面又有父母,层层往上追溯,过去无始,儿女底下又有儿女,一直往下推衍,未来无终,无始无终都是一体,这个叫孝。
所以中国人讲求祭祖,为什么?他们明白祖先跟我们是一体的。即使是几千年的祖先,我们现在去祭祀他们,依然是一体。所以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源、动力。这个诚字非常重要,诚就是讲心地,所谓诚于中而形于外。祭祀的形式确实要隆重而庄严,为什么?因为形式是反映内心。当然内心更重要,内心诚于中,他就有外形了,就形于外。但是不能够只是徒具形式,而没有内心的诚意,这不可以。所以形式是要因地制宜,看看环境能不能够做到,但是内心的诚意是不能没有的。这里讲到从心上来说,这种诚意就是一种厚德。中国人人心厚道,为什么?就是有这样的一种仁孝。而仁孝之心从祭祀这种活动来培养是最好的,古人讲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我们希望世道人心厚道,希望人与人之间和谐,互相关爱,这就是现在提出的和谐社会。怎么做到?发扬孝道,这是根本。而发扬孝道里面,刚才讲的五事之一,祭祀,慎终追远,就非常的重要。
我前几年在世界各地演讲孝道,演讲「明道德、知荣辱」,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的这些体会,跟大家来分享。我就在讲演当中提出,其中一点就是希望我们国家能够将祭祖做为一个正式的活动,每年清明节、冬至节,这是祭祖的日子,应当做为法定假日,号召全国人民回家祭祖。而且国家领导人,乃至政府各级领导,都应该倡导祭祖的活动,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我们既然想要构建和谐社会,这个活动就必须要发扬。有一次我在山西大同做了一次演讲,这个光盘后来给中央党校一位领导看到了。他看了很欢喜,他就把这个光盘在中央党校内部的电视台给放了,播了一次,大家觉得挺好。因为当时是在现场录像的,效果稍微比电视台效果要差一些,所以他们又邀请我特别到北京一趟,做了五个小时在录像棚的一个演讲。后来就把这个光盘挂在中央党校的学习网站上面,供各级党校学员来学习参考。这事情之后(那是二00六年),结果二00八年,我们很欢喜的看到,果然国家把四月五号清明节做为法定假日,我们是拍手称快!祭祀祖先真的它是和谐社会的一个至德要道。
当年我们前中共中央主席***同志,就提倡祭祖。这个事情可能不一定很多人晓得。他老人家在一九三七年,正好是抗日战争开始,日本侵略我们,中国的人民当时都处于战乱,水深火热当中。***当年清明节,一九三七年清明,他亲自撰写了「祭黄帝文」。我们知道黄帝是我们的祖先,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他撰写「祭黄帝文」,特别委派代表去祭黄帝,祭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这个「黄帝文」写得很有气势,***他文采是相当好的,我把前面一段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还找到他亲手写的「祭黄帝文」的手稿,我们可以把这相片打给大家看看。这「黄帝文」开头是这么讲的:「维***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这就是一九三七年清明,「苏维埃主席***,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恭遣代表林祖涵,谨以鲜花束帛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之陵: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这是「黄帝文」前面八句,都是四字为一句写的。
这前面的意思,「赫赫始祖」,是赞叹我们的祖先功高显赫,伟大的祖先。「吾华肇造」,是讲你们,就是始祖,你们建立了华夏民族。「胄衍祀绵」,胄就是子孙,衍是繁衍,子孙繁衍,变成我们这么大的一个中华民族,祭祀的香火绵绵不断。「岳峨河浩」,岳是山岳,山岳巍峨高大,河是讲黄河,黄河流域是我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浩荡向前。祖先「聪明睿智」的光芒,「光被遐荒」,朗照着祖国万里的疆土。你建立了丰功伟业,雄立在世界的东方。这头八句,赞叹、怀念我们的始祖。所以祭祀祖先确实应该恢复,这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也是我们***优秀的传统,应该去发扬光大。
这是孝道,有孝道的人有福,就拿我自己的爷爷来讲,现在爷爷跟我们住在一起,我们把爷爷接到此地,是一方面让他安度晚年,一方面护持他老人家念佛求生净土。他今年九十一岁了,身体都不错,没什么病,天天能吃能睡,乐呵呵的,一天到晚能念佛,大家都非常欢喜,非常尊敬他、爱护他。他的晚年很有福报,得到子孙奉养。那我就思考,福报根源在哪里?福是果,因在哪?我明白了,我爷爷他是个孝子,虽然他的父亲在他十五岁的时候就过世了,但是他是年年扫墓祭祀。每一年到了清明、冬至这些祭祀的日子,他必定是扛着锄头带着子孙上后山上,我们家乡后山是葬着我们祖先的地方,他去那里扫墓,去那里安坟,去那里祭祀。所以我很小的时候就有很深的印象,一到这个日子了,就跟着父亲,跟着爷爷,跟着叔伯兄弟,就上山来祭祀。这是他老人家发自真诚心做的,没有人要求他做,他自己做。这种祭祀的诚心是他福报的根源,他是几十年如一日,没有间断过的。诚心,祭祀不可不诚,他做到了,所以感得晚年有这种福报,长寿、健康、快乐。他如果真的念佛往生净土,那个就是极乐!
所以孝是德之本,也是仁之本。《论语》里面有讲,「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个仁我觉得可以有两个写法,一个是仁爱的仁,仁孝,孝是仁之本;一个是做人的人,做人的根本就是孝悌,两个说法都很好。没有了这个根本,那就好像树木没了根,很快就枯萎了,水没有了源头,很快也就枯竭了,他的福报不可能绵长。所以祭祀是养我们仁厚之心,厚道、仁孝。下面来看第十三句: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这是讲我们的子孙一定要学习圣贤经典,即使是天性比较愚笨,但是经书一定要读。这些经书是专指儒释道的典籍,儒释道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圣贤文化的主流,这三家是相通的、是互补的,并不矛盾,还有泛指其它流派的这些正典,我们都需要读。之所以称为经,要知道经不是乱称的,经是讲真理的典籍,他不是一个人臆想主观创造的,而是多少年通过历史验证的这种智慧的精华。所以它是真理,真理是永恒不变的,不仅是古代适用,现代也适用,不仅是中国适用,外国也适用,它是超越时空的,这叫做真理。记录真理的典籍,就称为经。譬如说孝道,它是真理,古人要讲求孝道,今人也要讲求孝道,中国人喜欢孝子,外国人也喜欢孝子,它是人的天性,只要是人类,都相通的。你看《孝经》这本书就称为经,为什么?它是真理。所以必须要读诵,这是教育子孙。
从事上讲,读书可以明理,可以开慧,可以广才,能够使我们的才华更加深广。古人所谓的耕读传家,耕是农耕,中国古代社会都是农耕社会,连读书人也要耕种,这是实践,读书是明理,所谓知行合一,你学的东西要去实践。经书,我们现在看到儒释道的典籍都浩如烟海,道家有道藏,佛家佛经有三藏,经律论三藏,《大藏经》,儒现在也编儒藏。过去康熙、乾隆那个时代编的《四库全书》,这已经是相当的浩大。像《四库全书》,现在我们看到的,印出来的精装本,这么厚的一册,有一千五百册。假如你一出生就开始读,一直读到老都读不完。这么大分量的典籍,我们怎么样去学习?特别是我们现代社会工作都很忙,儿女要上学,学校功课也很繁重,要读书从哪读起?一般人都是望洋兴叹。
我们的恩师他在儒释道典籍里面钻研了五十多年,天天学,天天讲,他是悟通了。所以他给我们提出的一个学习纲领,可以做为我们学习的一个方向。他教导我们,读书当然目标是为了成圣成贤,你看后面讲到的,读书志在圣贤。立志很重要,读书不是为了升官发财,不是为了考上功名,将来可以做为你谋生的手段,那个目标就太庸俗了,要志在圣贤。立了志之后我们该怎么学?我们的师长教导我们,要「三年扎根,十年专修」,这个原则,这是成圣贤之道,圣贤之学。三年扎根,扎什么根?儒释道三个根,就是做人的根本,这是伦理道德的根本。儒之根是《弟子规》,佛之根是《十善业道经》,道之根是《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这因果教育。《弟子规》,当然有很多辅助的教材,譬如说《孝经》,还有本篇「朱子治家格言」,还有《了凡四训》,这些都是同一类的,都是扎根的教育。佛家《十善业道经》,有相关的教材,像《地藏经》,佛门里面讲孝经,《地藏经》是一部,还有《佛说盂兰盆经》,这也是佛门的孝经,还有《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这些都是基础教材。我们在这方面深入学习,并且落实到我们的言行,乃至起心动念,都能够跟儒释道这些经典所说的教诲相应,这个根就扎好了。
扎好之后,你再选择一门经典,你不要选多,要专精。《三字经》讲「教之道,贵以专」,学之道也是贵以专,一定要专,不能杂,选一门,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你学哪一门?哪一门都行。譬如说儒家四书,是属于《大学》的首要教材,你可以选四书。甚至四书里面你只选《论语》行不行?行。你选《孟子》也行,《大学》也行,《中庸》也行,或者是儒家十三经任何一部,专精。道家你选《道德经》也可以。或者是选佛家的,佛家里有十大宗派,小乘两个宗,大乘八个宗,每一个宗都有它主要的经典,你都可以选。譬如说净土宗,你选《阿弥陀经》,或者选《无量寿经》,贤首宗你选《华严经》,天台宗你选《妙法莲华经》,哪一部都行,只要一门深入。古人讲一经通一切经通,一通就百通,一切通。这是通到哪?通到自性,古人讲的明心见性,见了性就无所不通,因为自性是宇宙万法的本体。你这本体得到,万法就具足,那时候智慧开了,没学过的经典,你只要一看,意思都明白了。是这样来学的,这是成圣之道。所以依据这样的方法我们来学习。
我现在就遵循着我们师父的这种理念来学,我是二00六年底把工作辞掉,全身心投入学习当中,到现在将近三年,三年当中也就是在儒释道这些基础课程上扎根。关键是学而时习,要去实践,听懂了要真干。真干没别的,就是格物,格除自己的物欲、烦恼、习气,因为那些东西本来不是自性中有的,本无的,本无的一定能格除掉,本有的是自性的智慧、德行,本有的一定能恢复。所以用这三个根来恢复自己的性德,然后再选一部经来一门深入。师父上人给我的指示是选《华严经》,我们专宗《华严》。这是一部大经,我们的师长还在讲。讲了多久?十几年,从一九九八年五月十八号开讲到现在,还没讲到三分之一。但是不要紧,因为这部经的义理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每一条经文义理跟一切经文的义理是相通的,互相圆摄,无余无欠,没有欠缺,它是圆满的。实际上讲,真正通达明了的人,看所有儒释道的经典,乃至世间其它宗教的典籍,他都看到无量义出来,每一句经文都是圆满的。为什么?因为他已经通到了自性,自性本来圆满,所以他能解的意思、所说的意思都是圆满,所谓「圆人说法,无法不圆」。这是告诉我们如何来读经书。
从心上来分析,这里讲『子孙虽愚』,其实人本来没有智、愚、贤、不肖之分。为什么?本性本觉,本性本善。我们每个人的自性都是一样的,都是本来觉悟,具足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福报,本觉本善,哪有什么智、愚、贤、不肖之分?可是现在我们确实看到人的智慧不等,有的人聪明,有的人愚笨,有的人贤德,有的人缺德。这种分别是因为后天习气毛病染污所致,本性上讲大家都平等,但是后天所受的教育就不一样。如果人从小受到良善的教育,他就变得很良善、很聪明、很智慧,不会去干坏事,不会去干傻事。如果一个人从小没受到良好教育,而受到社会的污染,有了不良的习气毛病,那就显得愚笨和不肖。
实际上人智慧的优劣,说一个人是智还是愚,是贤还是不肖,这种分别不是从本性上说,是从习性上说,习性上的这种习气毛病污染的轻重,来产生这种分别。所以《三字经》上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本性是本善,大家是一样的,性相近;可是习相远,因为有习气轻重不同,好像人就有了分别,而且差距很远。但是要知道,这些差距本来没有,那些污染是覆盖我们本性的那些东西,本来没有。现在好像有了,怎么办?把它去除掉,本来没有的,当然能去除。怎么去除?靠圣贤教育。所以『经书不可不读』,读书才能让人恢复心性中本有的智慧德能。这是一个缘,靠着圣贤的典籍,开启我们内心的智慧。所以圣贤典籍是万世生灵的眼目,没有它,我们想要成圣成贤都不知道该怎么做,没有依托。
古人教我们参赞天地,教我们离尘脱缚,脱离凡尘,脱离束缚,不靠圣贤的经典,不靠学习圣教,那是很难做到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学而知之,生而知之的那是太少太少。在中国历史上只出现了一个,六祖,那是生而知之。他一出生,智慧特别的猛利,听到人念了半部《金刚经》他就开悟了,然后去黄梅五祖那里请法,他想作佛。结果跟五祖只见了两次面,第一次见了面,五祖问他,你从哪来的?我是从广东来的。我是广东人,也挺荣耀的,跟我们六祖大师还是同乡,他是广东来的。广东,在过去广东叫南蛮之地。所以这什么?南蛮子,称他叫獦獠,说你这獦獠来做什么?我来学作佛的。你看六祖的气概不同。当然五祖是明心见性的祖师,他明白这位来者不是普通人,但是又不可以马上暴露,就故意说,你这南蛮子还想来作佛?六祖惠能大师就回答,说人有南北之分,佛性何分南北?你看这个根性太利了。五祖说你赶快到厨房去舂米,去劳动。
然后八个月之后,五祖下厨房看他,问他,你这舂米的,米熟了没有?惠能大师回答说,已熟多时,就欠筛了。这话都是一语双关,根机早成熟了,就欠你来印证。五祖就拿着拐棍在碓上咚咚咚敲了三下就走了。走了之后,当晚三更,惠能大师已经会意了,三更到方丈室去找五祖。五祖为他讲《金刚经》,也是讲到半部,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言下大彻大悟,作祖师了,见了性就是佛。多少岁?二十四岁而已。这在历史上只有他一人,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生而知之。那是利根,上上根人。一般普通人都得靠学而知之,不学习圣贤的典籍,就不懂得怎么生活、怎么工作、怎么待人处事接物、怎么用心,这些都要靠圣贤人来指导我们。所以经书不可不读,不仅是年轻人要读,中年人、老年人还是要读,所谓「活到老,学到老」,经书一直要读到老。这是第十三句。下面我们来看第十四句:
【居身务其质朴。】
有的版本是讲「居身务其简朴」,稍有不同,但是『质朴』比简朴意思更圆满。这个『居身』就是讲持身。『务其』这个「其」跟期许的期是一样的。所以这句话就是讲,我们持身为人要笃实朴素,笃实是讲我们的人品,朴素是说我们的生活要节俭。这句话从事上讲,是说我们为人要做到笃实,也就是朴实无华。《论语》里面孔子有一句话说,「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这个巧是善巧,讲的是好听话,言语听起来都挺好听的。令色这个令也是善的意思,他的面色、他的外表表现看起来都很好。那是什么?装模作样出来的,他不是务其简朴、质朴,他是在颜色上面去用功夫。要知道,在颜色上用功夫就是做表面功夫,在表面功夫上去花很多的精力,那必定是疏忽了心上的功夫。所以鲜矣仁,这个仁是仁德,仁是心上功夫。孔子这句话是教我们从心地上下手,不是从我们颜色、表面上下手。
如果从表面上去下功夫,那跟仁会愈离愈远,南辕北辙。为什么?似是而非,好像你装的是个仁的样子,装模作样,不是真的,而且真诚没有了。譬如说当我们犯过错的时候,应当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忏悔改过,这是仁的表现。本来犯过错是难免的,为什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但是我们现在却是用巧言文过饰非,还装出个好样子来,千方百计来设法为自己辩解、开脱,这叫巧言令色。鲜矣仁,鲜是什么?少,仁就少了。愈是文过饰非,愈是在表面颜色上去文饰,去下这些表面功夫,那仁的心是愈来愈少。所以《朱子治家格言》这里教我们居身务其质朴,务是一定要,一定要朴实、要真诚,这才能跟仁相应。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先休息一会。谢谢大家。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朱子治家格言》。刚才我们讲到第十四句,「居身务其质朴」。从事上讲这句是教我们为人笃实,要朴实无华,不要巧言令色,也就是说要多做少说,这就是质朴的表现。《论语》里面孔子教导我们,「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个讷,言字边一个内字,这个讷就是迟钝。言语好像迟钝,但是行动很敏捷。这个言语迟钝是什么?不要抢先说话,不要随便说话,要慎重。所以这里讲的「欲讷于言」,这个欲字非常重要,君子必定是学习减少言语,少说多做,这个行就是行动、做事,要敏捷、要有效率。你看人手有两只,但是口只有一个,这就是说要少说多做,这就是质朴。
从心上来讲,这句文告诉我们,要修自己笃实诚意的心地。这个诚意非常重要,《大学》讲到的诚意正心,这是修身的根本。居身就是修身。所以诚意正心非常重要。什么叫诚意?《大学》所说的诚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就是不自欺的意思。「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这是《大学》里面的「诚意章」。什么叫自欺?就是明知是善而不为,明知是恶而为之,这就是自欺。所以知道自己有习气毛病还不肯改过来,这叫自欺。这里讲到的,我们的用心,禁止自己自欺,要在心地上着实用力,厌恶恶,就好像厌恶臭味一样,要如恶恶臭,喜欢善就好像喜欢美色一样,叫如好好色。也就是说,自己有丝毫恶,立即要断除,要远离,看到别人有善,必定立即要学习,希望自己也得到这样的善,这叫自谦。这个谦是快足的意思,满足的意思,自己得到心满意足。这个满足是什么?在学道方面的满足,心有喜乐,这叫自谦。
不可以只是为了应付外面人的耳目,做一个好样子给别人看看,但是内心里并不是真实的断恶修善,这就叫自欺。这就不能够自谦了,自己心其实就不能有喜乐,「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我们就得不到,颜回讲的「不改其乐」,我们就做不到。所以这讲的要诚意笃实,完全在心地上做真实功夫。所以君子必慎其独也,要慎独,诚意关键在于慎独,这里的慎独,独是独居,一个人的时候还是这样的谨慎,就好像很多人在看着我,我要做一个好样子一样。哪怕我一个人在,在暗室屋漏当中,仍然持身严谨,对于自己微细的恶念,都要斩除干净,令自己的善心不断的增长。果然能够这样子下心地功夫,这一生成圣成贤不难!
司马光,这是宋朝的名相司马温公,他告诉我们,说「尽心行己之要」就是一个诚字。尽心行己,尽心就是做心地功夫,行己就是持身。你看这里讲的「居身务其质朴」,这个质朴就是司马光所说的一个诚字,诚意的诚。诚意从哪下手?司马光告诉我们,「其功夫先自不妄语始」,这个功夫是从不妄语,不讲假话、不巧言令色开始做起。这个妄是虚妄,言语不实在,自欺欺人,这叫妄语。文过饰非,掩盖自己的错误,这就是妄语。所以这一个诚字可以让我们一生去努力奉行。这是「居身务其质朴」的意思。下面看第十五句:
【训子要有义方。】
『方』是方法,『义』就是正确的、应该的、适当的这个意思。这个话就是说我们教导子孙要用正道,正确的方法,适当的教诲,这才能够把子孙教养成人,成为有德君子,乃至成圣成贤。一个家庭他的家业能够传承,家风、家道能够传承,家庭教育就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古人讲,「至乐莫若读书,至要莫若教子」。所以家庭教育是关系到家族兴衰的一个关键。过去民国时代印光大师曾经在他的《文钞》里面多次的强调家庭教育,他老人家说,「人家欲兴,必由家规严整始」。希望我们能够兴家,必须要有严格的家规。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没有家规,家就乱了,没有国法,国也乱了。「人家欲败,必由家规颓废始」。所以家规要是没有了,败坏了,那家也就跟着败了。「欲子弟成人,须从自己所作所为有法有则、能为子弟作榜样始」。这是讲教儿教女,使子弟成人,要从自己做起,自己的所作所为要给子孙立一个法则,立一个榜样,此一定之理。所以前面那句讲「居身务其质朴」,这是讲自己要修好,下面这句是「训子要有义方」,这是教儿女,先自己做到才能教儿女,所谓正己而后化人。
因此家教,什么叫教?上行而下效,这叫教。你上面已经做得很好的样子,你就跟着带动了下一代。现在很多地方都普及学习《弟子规》,但是我也常常收到一些问题,提问,问到,好像《弟子规》大家都会背了,小孩都背得烂熟,但是行为好像没什么大的改善,还是老毛病、老习气,甚至背了一些圣贤典籍,还有自高自大、傲慢心起来了,怎么办?这个关键在于什么?教育者自己要做一个好样子。《弟子规》孩子怎么来学?是要父母、老师做出这样一个榜样出来,把《弟子规》当作一个剧本演给大家看。「父母呼,应勿缓」什么意思?你表演出来,是这样一个意思,他就明白了,不是只停留在字面上。所以榜样的力量很重要,没有榜样,只有文字,教育是很难达到效果。这是第一个义方,正确的方法,第一个,自己先做,正己化人。
印光大师下面又讲的第二个义方是什么?「今欲从省事省力处起手,当以因果报应为先入之言。使其习以成性,庶后来不至大有走作。此淑世善民,齐家教子之第一妙法也」。第一妙法,这真的是义方,义中之义,是什么?因果教育,省事又省力。儒家的《弟子规》、四书五经这些,讲什么?讲伦理道德。人学了伦理道德之后能够耻于作恶,他以作恶为耻,所以他能够慎独,能够诚意,这是从正面教;人学了因果教育,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不遵守伦理道德,那有天的报应,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的,他知道这个道理了,不敢作恶。所以因果教育它省事省力,效果快,学了他就有畏惧心。特别对现前社会,十分管用,甚至比伦理道德教育还管用。为什么?说句难听的话,现在社会的人比起古人来讲不知耻,你跟他讲伦理道德,他觉得你是在讲天方夜谭,「现在什么时候了?大家都争名逐利,你还讲伦理道德,还之乎者也」。他不信你这套,那伦理道德教育就很难给他灌输进去。讲因果,告诉他,你不好好做人,你看你要是不孝父母,有天打雷轰;谋财害命的,现报。他看到这个,畏惧心产生了。现代人自私自利,你就用这一点来教化他,你真想自利,你必须要懂得因果的道理,你必须要断恶修善,否则你是自害。所以这个效果好,印光大师最为提倡,从小就要学习因果报应的道理。
我们习讲这一篇「朱子治家格言」,里面也贯穿因果的道理,这一篇是儒家的经典,讲伦理道德。伦理道德教育现在要怎么讲?把它放在因果的教育构架里面讲,从因和果两方面来谈,你善就有善报,恶就有恶报,让大家能够觉醒。从小能够接受这种教育,他就养成善的习性,以后长大也不会走样。这是淑世善民,也就是真正利益社会,令人民真正过上幸福生活,还有齐家教子,这是第一妙法。《三字经》里面讲到一个故事,「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这就讲到一个很好的例子,教子有义方。这是五代时候窦禹钧,他是燕山人,所以用地名来称呼他,是对他的尊敬,称为窦燕山。他年轻的时候没学好,也是德行不够,所以到了三十开外没有儿女。古人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十开外还无子,这个就不孝了。他作梦,梦到他的祖父告诉他,你不但无子,而且不寿,你没有寿命,你短命。为什么?过去没造好因。所以你要赶紧修德行善,回转天意。窦禹钧觉悟了,祖父给他托梦,他就觉醒了。于是从今以后断恶修善,不断改过自新,又不断力行善事,见到谁需要帮助,立即就解囊相助,看到人有任何的需要,立即去帮忙,而自己家居又很简朴,他居身质朴做到了,家人都不戴金玉的首饰,不穿华美的衣服,把这钱省下来去布施。他建书院,购置了数千卷的书,还请了教书的先生为四方孤寒之士来教授,讲授课程,讲学。所以这是修财布施、修法布施、修无畏布施。
后来这位窦禹钧他连生五子,而且这五个儿子都是聪明俊秀,都有很好的功名,都有伟业。他后来又梦到他祖父告诉他,说你这几年来功德浩大,名挂天曹,延寿三纪,(一纪是等于十二年,三纪就是三十六年),而且五子都荣显,你要继续勉励,不要退惰。果然他生的这五个儿子,大儿子当上了礼部尚书,尚书就是我们现在讲的部长。过去礼部是所有部里面最重要的,礼部就是现在讲的教育部,过去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最重要是教育,所以礼部尚书位置很高。次子是礼部侍郎,副部长,三子、四子、五子都是得了高官,而且有了八个孙,都是显贵。窦禹钧本人活到了八十二岁,最后无病谈笑而逝,自在往生。
所以你看看,「窦燕山,有义方」,他有什么义方?就是正己化人而已,就是自己修身,而后齐家,这就是义方。而修身,修什么?断恶修善,这是义方,为我们显示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他改造命运,本来命中无子、短寿,现在子孙满堂,而且都显贵,自己还得了高寿。所以家庭教育就是家长带着儿女断恶修善,这个用因果报应之理最为恰当。教子女当中是教子重要还是教女重要?这一点印光大师过去曾经跟聂云台先生通过信,就讲到这个问题,聂云台是曾国藩先生的外孙。他给聂云台先生的一封信当中讲到,「善教儿女,为治平之本,而教女尤要」。善教儿女,它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为什么称为根本?因为家是国、天下的根本,国家、世界都是由每一个家庭组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都能和谐了,这社会就和谐。家庭如何和谐?必须有家庭教育,和谐是教出来的。人民是教好的,能教得好,也能把他们教得坏,看你怎么教。教儿女当中又以教女更重要,这个我们可能很多人没想到。印光大师说,「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以世少贤人,由于世少贤女。有贤女,则有贤妻贤母矣。有贤妻贤母,则其夫其子女之不贤者,盖亦鲜矣」。这个就说得很明白了,治国平天下的大权掌握在谁手中?掌握在女人手里!这个话是震聋发聩。
我们一般人都以为中国封建时代是重男轻女,好像是男子都掌握着治国平天下之权,这个没看到根源。印光大师这句话把这个道理讲透了,「女人家操得一大半」,不是男人。所以不能说中国古代是重男轻女,你讲重女轻男还反而有点道理。为什么?世间,尤其是现在,少贤人,贤德君子少,个个都是名利汉,见利就忘义了,真正有贤德的人太少太少。为什么太少?因为少了贤女。为什么这么说?贤女将来就是成为贤妻、成为贤母,贤妻能够帮助丈夫贤能,贤母能够教育贤能的子女。所以有贤妻、有贤母,她的丈夫、儿女能不贤的这就很少,一定贤。反过来,没有贤女就没有贤妻、没有贤母,这世界就会大乱。所以「教女为齐家治国之本,可谓见理透彻」,这句话是讲到非常深刻的道理,讲得很透彻。
周朝开国三太都是女人,太姜、太任、太姒,这三太。太姜是文王的祖母,太任是文王的母亲,太姒是文王的妻子。周朝之所以成为我们国家历史上最长久的一个王朝,有着八百年的基业,根基是这三太奠定的。你看看历史上记载,文王的母亲怀文王的时候,眼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她的身心都处在纯善的境界当中,她怀的这个孩子将来就是圣人,这就是胎教。所以有胎教才有文王的圣德。这个胎教怎么教?当母亲的怀孕的时候就处处谨慎,绝对不做任何的恶行,不出任何的恶言,甚至不起一个恶念,纯净纯善。这胎儿在纯净纯善的氛围当中成长,生出来之后,他先天之本就已经定了。所以文王之所以成为圣人,因为他有圣母。文王的太太太姒,生武王、生周公,都是圣人,这一家都是圣人。孔子最佩服的文、武、周公,那都是出自于母亲之手。
所以现在人,我们称某人的夫人叫太太,这个词的来源就是指周朝三太。称呼太太那可是不得了的称呼,是把妳称为是圣母了。也就是用这个词提醒妳,妳要学周朝三太,能够孕育出像文王、武王、周公这样的圣人,妳要做圣人的母亲。所以太太这个称呼是对女子最尊贵的称呼,说妳家的儿女都是圣人,所以教女就极其重要。如果这个社会的女子不贤,那是社会之大不幸。所以印光大师告诉我们,「人欲培植家国,当以教女为急务。欲家国崛兴,非贤母则无有资助矣。世无良母,不但国无良民,家无良子」。所以这个是告诉我们,训子要有义方,训女更要有义方。这个义方也就是伦理、道德、因果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启蒙的老师就是母亲,父亲都在其次,因为孩子跟母亲的时间多,受母亲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熏陶,有什么样的母亲就有什么样的孩子。这是在现在,尤其值得我们重视和大声疾呼。现在这个社会讲究男女平等,所谓男女平等,女子要跟男子在社会上争权力、争地位。要知道,男女这个权利平等,男有男权,女有女权,各人权利是不一样的,不能够混淆。女权是什么?女权就是相夫教子,这是女子的天职,这个比男权更为伟大,这是繁衍发展人类的一个重要使命。为天地培植出一个守法良民,这就是莫大功德,这就是女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孝最大的就是为家庭培养优秀的后代。反过来,没有优秀的后代就是大不孝。这个无后,不是说没有子女就叫无后,不是这样说。有子女你不好好教他,他将来不能成为传承家风、家道、家业的人,这家就断了,这就不孝。这个就靠母亲,所以女权为大,女权最重要的就是教子。现在我们看到很多的夫妻双方都出来工作,生了儿女就交给保姆养。那保姆,不是自己的儿女,当然不会尽心。而且她做保姆,她的学识、智慧肯定也是比较弱,不如你,你都不教,你给她教,你希望你的儿女将来成什么人?这都是我们应该深深反思。
从事上讲,这句话是教子,从心上讲,要知道教子、齐家都需要先修身正心。像窦燕山,他怎么教子?不需要很刻意,自己做一个好榜样,自己能够诚意正心,自己能够悔过自新,心一转,他家也就转了,身、家、国、天下同时跟着转。所谓境由心转,一转一切转,你的心善,你周遭的环境都善,这个环境包括自己的身体,这是最贴近的环境,身体健康长寿,心情快乐。家里头所有的人都跟着转善,命运改了,家运也改了;再扩大,国运、世运都能改,心是主宰。这就是所说的修身为本,《大学》里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根本。修身是什么?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就是《大学》所谓的知本。能不能知本?能够知本你就落实了。所以修身与训子不是两桩事情,是一桩事情。前句所说的「居身务其质朴」,后句所说的「训子要有义方」,是一不是二,我们自己认真体会。乃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一不是二,不能分开。一修就一切修,一治一切治,一平一切平。所以心平气和就和谐世界,和谐世界必定从心开始。下来我们来看第十六句:
【勿贪意外之财。】
就是不属于你的财你不能起贪心。从事上讲,这是告诫我们不偷盗。什么叫不偷盗?就是不与取。不与就是没给你,不是你的,没给你的,你不能取,不能够去动,甚至连取这个念头都不能有,不能有贪心。所有的东西都不能够不与取,小至一针一线,物必有所主,假如你去拿了,这就属于犯偷盗,没经过主人同意就拿了,就动了,甚至你不是去偷它,你只是用它,也是属于不与取,严格来讲,都犯偷盗。更何况要起偷盗钱财的念头,还付诸于行动,这个造的业就大了。《太上感应篇》,这是道家一部重要的因果典籍,上面说到,「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非义之财就是这里讲的意外之财。这个义,道义的义,就是应该的意思,义者宜也,宜就是应该。不应该取的财去取了,这叫取非义之财,这个果报就很惨。取非义之财就好像漏脯救饥,鸩酒止渴。什么叫漏脯?脯就是肉,把这个肉放在屋檐底下,屋檐的这个雨水滴下来,浸泡这个肉,泡了一定时间之后,这个肉就有剧毒,这叫漏脯,你吃这个肉立马就死了。所以饥饿的时候用漏脯救饥,这不就是自寻死路?鸩酒,鸩是一种鸟,牠的羽毛泡的酒,这个酒是剧毒,一喝决定死,你用它来止渴,那就是自寻死路。所以非不暂饱,还没饱,就死亦及之。
我们看到前几年美国出现一次巨大的金融丑闻的案件,是二00一年美国第七大能源巨头安然公司***了,公司破产。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由于公司财务欺诈,后来败露了,股票大跌,最后导致破产。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金融丑闻,数十亿美金付诸东流,许多投资者都遭受严重损失,上万名美国人因此失去工作和退休金,当时震撼了美国股市,乃至全世界的股市。这个丑闻案的源起,就是因为公司的几个巨头,管理高层人员贪图非义之财。他们起先成立了多家的离岸公司,就是在海外建了一些分公司,来避税,来提升公司盈利,能够随心所欲把这些资金调到外面,掩盖企业经营的亏损。后来他们变本加厉,还做假帐,谎报利润,因为这个公司是上市公司,他们欺骗股民,而且自己内部交易,炒作自己公司的股票。
这些公司的高管知道自己的内幕,他们用妄语去骗这些股民,说这个公司利润很好,将来是前景无量。股民都来投资,抢购。他们的股票在最高价位的时候就放出去,偷偷放出去,赚取了大把的利润,等他们把这些手上的股票都抛售掉了,后来这个公司纸包不住火,这些假帐、欺诈的行为最后败露,股票就大跌。从这个公司历史上最高价位,每股九十美元,一直往下跌,二000年八月是每股九十美元,二00一年八月跌至四十二美元,跌了一半还多,后来十月跌至十五美元,再后来,消息最终走漏了,到十一月二十八号,这股价跌到了谷底,低于一美元。你看从九十美元降到一美元,九十多倍,最后破产。
要知道,这个公司的高管他们立刻就有现报。其中三位公司的巨头,CEO,当时公司创始人前董事长肯尼斯莱,和首席执行官,就是CEO,叫杰弗里斯基林,因为这个丑案接受审判。当时起诉书就达到六十五页,他们涉及五十三项指控,包括骗贷、财务造假、证券欺诈、电邮欺诈、策画并参与洗钱、内部违规交易等等经济犯罪。前CEO肯尼斯莱在面临着很可能被判处四十五年监禁的结果,当时就立即心脏病突发去世,死掉了。这个CEO斯基林当时被指控欺诈,面临着二百七十五年的有期徒刑,他这辈子肯定坐不完,下辈子继续坐牢吧,还债。副董事长叫巴克斯特,饮弹自杀。他的尸体后来在美国休斯顿郊外一个轿车中被发现,他在头上自己开枪,中了一枪,尸体旁边有一个手枪和一纸遗书。你看,非不暂饱,死亦及之。现身就遭到这样的报应,那来生一定是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这愚痴!贪意外之财的人,他真得到财了吗?「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持手一双」,什么都带不走,正所谓「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只能带走这些恶业,恶业就要受恶报。所以古圣先贤教导我们,不要贪取意外之财,太重要了。
这个意外之财,这个意就讲到心上。从心上讲,什么叫意外之财?假如我们内心里有一丝毫贪求妄取这种念头,这就贪意外之财,不是应该你享受的去享受了,那就是意外。要把这种贪念斩绝得干干净净,这才能成就正人君子的风范。在汉朝时候有一位官员叫杨震,他当时做了东莱太守,提拔了一位读书人叫王密,把他提拔做了县令。这读书人很感恩杨震,有一天晚上带了十两黄金来送礼,感谢他。杨震就很不高兴,对他说,你怎么不知道老朋友的心?因为杨震为人是非常清廉,绝不贪意外之财。王密就跟他讲,深夜里,又没人知道,你就收下。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哪里说没人知道!结果王密听了之后,很惭愧,就把黄金带回去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杨震四知」。他这种公正廉洁的德行,成为永垂青史、为后世传颂的一个楷模,对于做官的人是一个非常好的榜样。现在举国上下都在讲求廉政建设,戒除贪污受贿,杨震就是我们的楷模。如果不是在心地上把这些妄取贪求的念头斩绝得干干净净,很难做到。心地的功夫要用在平时,有一丝毫贪念起来,立即要斩除,把内心的污染洗涤得干干净净,日久天长也就成就了正人君子的品格。要知道,这种品格可贵,比那所贪来的财要可贵一万倍、一亿倍都不止。这种品格能令我们立身不败,能令我们家族可以延绵不息,能够永垂青史,为后世楷模,自己来世也必定超生。所以,所谓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个庆就是福报。积善之家必有余福,讲余福,肯定有正福,余福是对子孙而言,正福是对自己而言,自己生生世世得善果,这是正福,正福还有余福,是庇荫子孙。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里。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更新于: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