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的文化建设
2024-07-22 09:09 佛学文库
当代寺院的定位,经济条件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应该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经济活动决定着寺院的生存与发展,任何寺院都面临着这个基本现实。
学术研究传统是一种文化行为。古代寺院办文化主要以讲经说法,翻译佛典,撰写佛书为主,僧人们在寺院里面学习,提升了自己的文化水平,扩大视野,提升理论素质,完善人格,养成信仰佛教的信心。其中文化的传统与教育的方式以私人传授为主,师父的水平决定徒弟的见识,不满足本寺所学到的知识的僧人可以通过游学参访的形式取得更多的见识。修行也是寺院的一个重要培养方式,僧人们通过打坐与参禅行为,增长悟道修行的能力。僧人与文人交往是普遍现象,撰写语录、典籍等,与文人吟诗酬唱,丰富了佛教思想文化的内容。
现代寺院的文化事业仍然不外于这些活动,但是较古代而言,寺院文化活动更具专业性,手段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开阔,范围也在扩大,效果已经超过了以往。现代寺院的文化除了保持传统的讲经活动之外,在人才培养和传授知识,以及佛学研究方面都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倒如,许多寺院办有佛学院,采用西方传授知识和教育的方式,培养人才。交通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僧人不用走出寺院就可以满足求知的欲望。也因为有了网络技术的帮助,寺院的宣传为整个社会所了解。寺院与社会的文化互动除了依靠教内居士与僧人中的文化人之外,学术研究这一块,更多的是通过学术界的帮助来完成。世俗社会的研究单位与各大学里的研究人才成为各个寺院学术研究的依靠力量,在学者们的支持下,寺院出面邀请学者开办学术研讨会,探讨佛教的思想文化和寺院的历史,讨论佛教发展的问题等等,有力地提升了寺院的文化晶位,促使整个佛教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得到增强。同时寺院办刊物,出版丛书,将佛教文化传递到社会,寺院的历史文化发展线索也清晰了,其亮点也出来了,这些都是过去所没有过的,科技手段的进步与视野的开阔,使寺院在文化活动方面更加自觉地参与,如今没有文化的寺院是没有希望的寺院,所以在对未来,寺院的定位离不开文化,只有把寺院文化定位以后,才能谈得上在社会上的影响与发展。
民间外交的传统是伴随着佛教的传播而开始的,也随着传教的活动而不断地发展,进而成为国家外交事业的补充,也是古来最有影响的民间外交力量。古代寺院发展民间外交,主要是以个人行为为主,以个人或数人组成的小团体而开展活动。其目的是佛教理论学习与经典的引进或输出。在信仰的驱使下,僧人们乐此不疲地往复在丝绸之路运动,搬回成千上万卷各种经典,回国以后在寺院将其译出,不仅丰富了中国佛教理论,也推动与此有关的语言文字、文化艺术等事业的发展。民间信教活动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之后,官方的介入也成为寺院外交的重要推动者,由朝廷派遣僧人出国,国家建造译场,拿出资金组织中外僧人从事翻译的活动,出版各种藏经,民间外交成为引进外来的宗教文化的一个有力的活动,国家的意志与利益也于其中得到了体现,无序的民间外交活动进而整合成有序的国家指导下的国家外交的补充。
现代寺院的民间外交, 以个人的行为为主的活动已经越来越少,更多的是以寺院或协会的形式从事这项活动,重新复兴的中国佛教已经走完了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请进来的方式,对外交流的目的已经不再是学习理论或引进经典为主,更多的是通过走出去交流方式,增进与不同国家和不同派别佛教团体之间的了解与感情,同时也负有向外介绍与宣传中国佛教的义务,包括向海外佛教界推广中国佛教理论与经典,以及传递中国佛学研究成果等义务。背靠强大的祖国,通过民间外交活动,中国佛教界与各国之间交流接触增加了,海外佛教界对中国佛教界了解增多了,中国佛教在海外乃至世界的影响增大了,佛教寺院也在成长壮大过程中提高了地位,完成了自己的定位。
此外,许多寺院都是历史悠久,祖师辈出的地方,有的寺院就是创宗建派的祖庭。这些都是寺院的亮点,也是佛教徒包括僧人祭祖拜圣的基地。发扬光大祖庭,就是继承寺院的传统,也是宣传寺院的窗口,发挥寺院宗派资源,确立祖庭地位,则是当代寺院的特色所在。
总之,当代中国佛教寺院的定位离不开现实的社会环境,离不开世界形势的大环境,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佛教寺院不仅要考虑到自己的生存环境,还要放眼世界,积极地将自己融入世界大环境中。在坚持传统佛教清净修行目标下,充分发挥宗教场所朝拜功能,引领信徒积极走人间佛教道路,把寺院建设成薰染清修道场,文化教育的宣传阵地,海外联系祖庭,完成新时期的定位,顺利走向新的转型。
摘自《海幢潮音》2015年第4期
更新于:4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