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的两位老师
2024-04-28 08:30 佛学文库
◎ 金 梅
李叔同在津门修业期间,有两位老师,对他日后诗词书画和篆刻等艺事上的成就,影响较大。一位是赵元礼,天津四大书法家之一,另一位是唐静岩。
关于赵元礼(1868-1939)的事迹,《城市快报》已多有介绍。这里补充几点与李叔同有关的情况。笔者前曾提及,1901年春,李叔同在天津探亲访友返沪后,写成《辛丑北征泪墨》一文。后又将文中所引诗词,另行录成一辑,寄赵师阅正。赵阅后题词曰:神鞭鞭日驹轮驰,昨犹绿发今白须。景光爱惜恒欷歔,矧值红羊遭劫时。与子期年常别离,乱后握手心神怡。又从邮筒寄此词,是泪是墨何淋漓。雨窗展诵涕泗垂,檐滴声声如唱随,呜呼吾意俦谁知!在感叹人生易逝、岁月不居中包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李叔同于1918年出家时,曾写寄赵元礼小联一幅,款题幼梅旧师。此后20年间,李虽与赵疏与音问,但并未忘却了老师。1937年,赵年已七旬,李亦五十有余。这年旧历十一月间,时在厦门的李叔同以佛偈书联寄赠赵元礼,偈语曰:悉灭众生烦恼,恒涂净戒真实香,上款题旧师幼梅居士供奉。
唐静岩(1823?-1898?),名毓厚(又作育垕),号湖陵山樵等,原籍浙江,久居天津。有关他的行谊,书画史上仅有山水、篆隶四字。说得较为详细的是不久前去世的书法家龚望先生,他在《李叔同金石书画师承略述》中称:(唐)早岁学唐隶,后改习秦汉,取经虽高,然先入为主,终有唐隶气息,后以博涉之功,始能一洗唐隶之习。篆刻深稳,有秦汉风度,尤以转折处有天发神谶意。唐以自身书艺发展进程的经验教训引导学生,故李叔同等所学,纯系秦汉六朝,毫无唐人之气,亦足见唐先生之善于教诲也。
李叔同少年时从学唐静岩,着力于习写秦汉三国时代的小篆碑刻和汉隶石刻墨迹;同时,为了博采众长,综合融会,自出机杼,还请唐遍书各体,以作范本。唐写成后,他以篆书题签册名为《唐静岩司马真迹》自费印行,以供同好。唐则为此册作一跋语,叙述了这一艺事的经过。跋文曰:李子叔同,好古主也,尤偏爱拙书。因出素册念四帖,属书钟鼎篆隶八分等,以作规模。情意殷殷,坚不容辞。余年来老病频增,精神渐减,加以酬应无暇,以致笔墨久荒,重以台命,遂偷闲为临一二帖,积日既久,始获蒇事。涂鸦之诮,不免贻笑方家耳。
摘自 北方网
更新于:6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