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僧苍雪与吴梅村
2024-03-24 09:05 佛学文库
◎ 孙昌武
苍雪,明末清初高僧,出生在云南呈贡县。十一岁,跟随父亲祝发于昆明妙湛寺,然后即到鸡足山,依水月大师,为侍者。水月名儒全,字周用,为当时遍历诸方的海内宗匠。苍雪在鸡足九年,内外学接受良好熏陶。后来入川,又到江南,天启四年入居吴县中峰寺(吴县,今江苏苏州;中峰寺坐落在江苏省苏州市西郊吴县城西十多公里枫桥镇支英村小华山上)。他精《华严》,作为华严宗匠名噪一时;临终,衣钵付智光,以山茧袍和诗文集嘱托毛子晋(1599-1659,常熟〔今江苏常熟〕人,以私家汲古阁藏书名重一时),圆寂。
苍雪善书,又以诗名。他的诗气盛骨劲,想幽语隽,自成一格。同时人郑敷教(1596-1675)称:
苍公自滇南万里老吴中,主教事者数十年,咸谓苍公存而法存,苍公亡而法亡。而海内文章之士谓风雅之寄,系存亡于一老。盖公之诗文与其书法,亦复擅长。
王渔洋则评论说:
南来苍雪法师名读澈,居吴之中峰。尝夜读《楞严》,月明如水,忽语侍者:庭心有万历大钱一枚,可往捡取。视之果然。师贯穿教典,尤以诗名。尝有句云:斜枝不碍经行路,落叶全埋入定身。一夜花开湖上路,半春家在雪山中。此类甚多。己未二月,师弟子秋皋过访说此。秋皋有句云:鸟啼残雪树,人语夕阳山。亦有家法。
苏州本是人文荟萃之地。唐、宋以来,居士佛教发达,士大夫与僧人交游成为风气。苍雪作为一代名僧,声誉卓著,活动在江东的著名人物如毛子晋、陈继儒(1558-1639,号眉公,华亭〔今上海华亭〕人,隐居不仕,工诗善文,能书、画,有《陈眉公全集》)、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学者,善诗、词,藏书家)、姚希孟(1579-1636,字孟长,吴县人,有文名,仕途不利)、朱鹤龄(1606-?,吴江〔今江苏苏州〕人,入清后屏居著述,笺注杜甫、李商隐诗盛传于世)等都往来门下。而与他交往最为密切、作诗唱和最多的是在当时文坛上享有盛名的吴梅村。
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太仓人。崇祯四年(1631),二十三岁,会试第一,殿试高中榜眼,名动朝野。崇祯朝任翰林院编修、南京国子监司业;参与复社,为海内贤士大夫宗仰,名重一时;明亡,参与南明王朝,官少詹士,以与权臣马士英等不合,两月即归乡里,从此隐居不出;直到顺治十年,清王朝统治已经稳定之后,被迫应召赴北京,出仕清廷;三年后奔嗣母丧南归,家居直到去世。
苍雪和吴梅村同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苍雪年长二十一岁,二人交往时间并不算长。他们初次见面在顺治元年,苍雪五十七岁,吴梅村三十六岁。这一年清廷甫立,包括鲁王(朱以海,明太祖的十世孙,鲁肃王朱寿镛第五子。1644年2月被明思宗封为鲁王,清兵攻陷南京,奔绍兴,被拥立为监国,后败亡病逝于台湾)等明宗室和民间抗清斗争此起彼伏,满族统治者对江南地区的屠戮***十分惨烈。吴梅村亲历崇祯、弘光两朝政治糜烂而终于覆灭的过程,又身处新建立的清王朝对汉族士大夫严重威压之下,深感事不可为。他不能如一些友人那样奋起抗争或以身殉国,眷怀故国而又自恨忍辱,愧对先烈,内心充满矛盾和凄苦,悲愤抑郁,触目兴亡,遂写出许多感伤时事、俯仰身世、发抒心迹的诗作。他尤善长篇歌行,特别是那些记叙时事的作品,委婉、生动地描写人物、事件,展现历史全景,幽愤怆恻,典丽精工,声律妍秀,如代表作《圆圆曲》,风行一时,被传诵至今。而世事巨变中居住在苏州中峰的名僧苍雪同样关注时事,眷恋故国,对这位居处近邻的文坛巨子深有同气相求之感。吴梅村的母亲朱氏是虔诚的佛教徒,晚年曾受具足戒;他本人也和僧人多有交往,对于年高德劭又博涉内外典,赋诗多新警句的一代宗师苍雪早怀倾慕,得以交往对于他自然是平生快事。
两个人初次见面在明亡(1644)那一年的春天,苍雪到太仓海印庵讲经,吴梅村尽地主之谊,予以照顾。苍雪则作诗《海印庵解制赋谢吴太史骏公》答谢:
风自为波海不扬,城南一夜冷秋霜。护持太史情偏剧,惭愧真僧世未忘。到岸不知春水浅,还山开遍菜花香。茅庵住久今犹在,莫负闲偷百日长。(卷三下)
这里直接表达了对吴梅村的谢意,并表白自己虽是真僧却不能忘情世事的情怀。梅村崇祯四年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明、清两朝翰林院掌修史,编修亦称太史。梅村作答,写了《赠苍雪》诗:
我闻昆明水,天花散无数。蹑足凌高峰,了了见佛土。法师滇海来,植杖度湘浦。藤鞋负贝叶,叶叶青莲吐。法航下匡庐,讲室临玄圃。忽闻金、焦钟,过江救诸苦。中峰古道场,浮图出平楚。通泉绕阶除,疏岩置廊庑。同学有汰公,两山闻法鼓。天亲偕无著,一朝亡其伍。独游东海上,从者如墙堵。迦文开《十诵》,广舌演四部。设难何衡阳,答疑刘少府。人我将勿同,是非空诸所。即今四海内,道路多豺虎。师于高座上,瓣香祝君父。欲使菩提树,遍荫诸国土。洱水与苍山,佛教之齐鲁。一屐游中原,五岳问诸祖。稽首香花岩,妙义足今古。
这也是吴梅村赠苍雪的第一首诗,对苍雪大加赞扬,写他从西南的昆明来到江东弘法,受到欢迎;比拟他的学识如印度唯识论师世亲和无著,他的辩才如南朝刘少府批判何承天的论难,更赞美他在佛教中的地位如儒家中的孔子,从中可见他对苍雪的推重和两人初次会面即契合如故的情景。时当天崩地解大难之际,两人同样感受到时事危迫,民生艰窘。苍雪诗说自己未能忘世;梅村则称颂他祝祷君父、荫诸国土的慈悲心肠。他们后来长期交往,作诗唱和,正有这样的思想感情作基础。
摘自《僧诗与诗僧》
更新于:7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