袈裟背后的艰辛
2024-11-27 09:06 佛学文库
袈裟背后的艰辛
◎心即佛
一位法师到外地弘法,一路上电话不断,于是法师感叹事务繁忙,应酬太多。旁边一个人突然说到:法师啊,还是做一个小和尚(清众)清静些。
法师却说:万万不可。现在小和尚也不好当的,出了家要是自己兄妹好,能帮你照顾父母还好,要不自己这一关总是要过的,还有自己的师父老了,在庙里,你不是有德有修、当职管事的老和尚,出家人老了在庙里是非常可怜的,一个人住的简单阴暗的房间,病在房间都没人知道,又无儿无女没人照顾你,医疗费用多了,可能寺里面就有人开始有意见了,人谁不老呢,但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有的慈悲你还好,不慈悲的随便找个理由迁你的单,最终落得个可怜巴巴的流浪街头。所以清众也不好当的,当然,从因果的定律来观察,自己平时也要懂得积累福报,尽可能不要浪费福报。
以前经常爱说的一句话:出家做和尚,年轻的,有能力的,当职管事的那就是富贵命,有人恭敬你供养你。可是到年老了,病了,没能力了,就会如乞丐一样可怜。
或许这句话有人会觉得言重了。在一般人眼里,似乎出家人都是不劳而获,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殊不知,出家人割爱辞亲,年纪轻轻就出家为僧,普渡众生,放弃世间的种种享受和名誉,(所谓的行菩萨道)为寺院为佛教奉献自己的青春,整日为着寺务繁忙不息。可是到老了,大部分僧人都会存在得不到养老保障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小寺院,经济条件不好的地方。出家人老了是很可怜的,一个人孤苦零丁。若是没有徒弟或者徒弟不孝,孤零零一个人,整天在屋子里,无人问津。或许哪天病死在床上都没人知道。这样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常有一句话:出家人以庙为家。可到老时那句以庙为家很有可能是对自己这一生的讽刺。
曾经有两位出家师兄,出家后就一直在一个寺院常住,不曾走过哪里,一直到死。记得我以前回去看望他们的时候,他们住在一个几平米的房间,很黑,很暗,很潮湿,或许让你看了你都会觉得这不是人住的地方。八十多岁的高龄了,还要自己步履蹒跚上坡下坎的去打开水,打饭。一身衣服脏得足以让你退步三尺,整个房间弥漫着发霉烂的臭味。两位师兄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度过自己的晚年。两位都是死在半夜的,到天亮才被人发现,估计也没人能知道他们确切的去世时间吧。
还有出家人的父母。现在大部分寺院的经济条件都不好。寺院自身的建设就需要大量资金,以及各方面的支出(衣食住行的经费、柴米油盐水电费),(社会上误传政府拨款,这是不可能的,一直以来,我国宗教就是走的自养路线。)而出家人本身的衣单费(相当于生活费)就少之又少。自己割爱辞亲出家了,这样的发心固然伟大,但是父母含辛茹苦养育我们,又忍痛割爱允许我们出家,是否更伟大呢?每个出家人都会面临父母年老的问题,然而大部分也只有爱莫能助了,只能以种种虔诚换来的功德回向于自己的父母,在经济物质上却很难给予帮助。若是自家兄弟姐妹有能力,又有孝心,那还好些。如若不然,这父母的养老问题,就已经是出家人面前难以跨过的门槛。面对兄弟姐妹的冷言冷语,面对父母孤独无助的神情,这些都是常人所无法想象和承受的。于是,就出现了一些出家人到处赶经忏,做佛事,靠着这些微薄的收入,以期能给予父母一点经济上的帮助。
或许,上面所讲到的事情是很多虔诚的信徒所没有考虑到的。很多人只关心出家人是否有认真修行,是否按照他们的意愿过着清苦的生活,是否不问世事,青灯佛卷。世间的人,总是以圣人的标尺来衡量出家人(总以为他们不食人间烟火),却从来不曾考虑出家人这身袈裟背后所掩藏的种种艰辛。
出家难,在家更难,如果您已经出家或正打算出家,能够放下身心世界一意修行,持戒精进,弘法利生,实为上上的选择,人中妙好人,报父母恩于当世,了生死出轮回于当生,何乐而不为之。。
摘自《禅林网》
更新于:4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