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 — 法华妙趣(2)
2024-06-02 10:14 佛教入门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释迦牟尼佛安详出定。对大众讲:诸佛的智慧深远广博,无量无际,这样的智慧之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均无法了解。为什么呢?因为诸佛成佛之前,均曾亲近无量无数诸佛,尽修无量法门。勇猛精进,众所共知。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缘所说,其中意趣难解难了。
在这里佛说一切声闻、辟支佛均无法彻底了解诸佛的智慧。其实呢,也就是说声闻、辟支佛是并没有企及佛教的真正核心的部分。因为声闻、辟支佛并未如佛那样,是遍修无量法门,彻底通达一切法门。
所谓声闻、辟支佛,就是我们说的小乘佛法。因为这个方便品里讲的涉及到了一个著名的故事。所以我们多说几句。声闻乘就是听闻佛教导的四谛法,修行的最终是四果阿罗汉的修行方式。四谛法,即苦、集、灭、道。这四个佛教修证的原则。即世间的一切,无论是身心,还是外境,还是轮回等等一切皆苦;而这个苦是我们的烦恼、欲望、贪爱召集起来的,这是集;所以想要灭除痛苦,就要灭除爱欲、贪执,这是灭;由灭除了召集各种苦的爱欲贪执,则断生死轮回之因,而断轮回之果,证得涅槃。
那么辟支佛呢,则是在没有佛法的时代或者地区,由于有些特别有智慧的人(这并不是说此人前世并未接触佛法,也有前世已经有修证的。),因为观察十二因缘,修行得证涅槃的修行方式。
这十二个因缘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十二因缘法简单说是这样的:因为无明而有造作,这个造作也叫有为。无明在佛经里也叫痴,就是错误的认知、说通俗了就是误会,因为这个错误的认知,导致开始有主动的行为。我们错误的以为有一个”我”,有这个“我”就会产生有为的造作。因为这个行就会产生认知,对外境、对“自己”的认知。因为这个认知则会产生物质外境、自身精神的概念,即名色。因为探究这个名色,而产生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即六处。因六处对外境的探究、认知而产生了感受,即触。因触而生受,即开始有了感觉分辨,比如这个是苦,那个是乐,这个好,那个不好。因为有了这种感受,则开始有爱,有贪求,当然也开始有不爱,有憎恨。有了爱则会执著求取,这个叫取。因为执著求取而造作各种善恶业力,称为有。因各种善恶业力导致有果报,即生。有生则跟着有老,有病,有死等等苦患。
这十二因缘,不仅可以代入人的一生,也可以代入多世转生,甚至很短的一瞬间,某个身语意业,也可以有一个完整的十二因缘。这个说起来就复杂了。我们不再深入。
这个十二因缘,是可以在无佛法的时代或者地区,由凡夫自行悟道的。所以佛教其实并不排斥不是以佛教面目出现的修行人,只要他是以十二因缘法修行的,自然也是正法。
那么无论是声闻、还是缘觉,都属于小乘法。他们的特点都是:畏苦。都是讲:诸受皆苦。都是因为要脱离这个苦,摆脱这个问题,而去修行,找到苦的根本原因,灭除那个原因,最终解脱证得涅槃。
但是佛教就是如此而已了么?当然不是。这部《妙法莲华经》讲的,就跟声闻乘、缘觉乘,完全不一样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佛说声闻缘觉不能了知佛的智慧的原因。因为小乘严格说是实用主义。即解决问题为目标。而大乘则是理想主义,最终获得真相为目标。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乘佛法才会: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如果我们仅仅是以脱离苦海为目标,你说遍修一切法门、无量法门,那不是有毛病么,你有一个法门获得成功不就行了?达到目的不就行了?大乘佛法可不仅仅是满足于达成脱离生死苦海这个目的。而是追求最终的真相,获得通达一切的智慧。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是觉悟为目的。要达到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那修无量法门就很容易理解了。
更新于:5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