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诵佛经?
如何读诵佛经?读诵佛经,一定得至诚恭敬,如是方可消业障、开智慧。如果漫不经心,甚或污手翘腿等不敬,不唯难获利益,而其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是故,诵经前,宜将经文的生字查找认熟,然后,宁静片刻,徐徐读诵,念兹在兹,心不旁骛。如是诵经,庶可获致法益。如出现读错漏字的现象,诵经的功德就会大打折扣。兹有一..
如何读诵佛经?读诵佛经,一定得至诚恭敬,如是方可消业障、开智慧。如果漫不经心,甚或污手翘腿等不敬,不唯难获利益,而其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是故,诵经前,宜将经文的生字查找认熟,然后,宁静片刻,徐徐读诵,念兹在兹,心不旁骛。如是诵经,庶可获致法益。如出现读错漏字的现象,诵经的功德就会大打折扣。兹有一..
说法利人要以身作则◎虚 云佛法教典所说,凡讲行持,离不了信、解、行、证四字。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信者,信心也。《华严经》上菩萨位次,由初信到十信,信个什么呢?信如来妙法,一言半句,都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言语,千真万确,不能改易。修行人但从心上用功,不向心外驰求,信自心是佛,信圣教语言,不妄改变。..
宋道发教授:发菩提心的深远意义宋道发 对于有志于大乘的一切佛弟子而言,发菩提心是极为重要的,故大乘诸经一再强调,尤其是《大般若经》,所说最为详尽。首先,诸菩萨唯有为求一切智智发菩提心,并且不执着如是之心,如此发心则是真无漏不堕三界,这样的菩萨才可称为摩诃萨,具有无上的智慧,广作利乐一切众生之事,真正..
云何瑜伽师地◎ 弥勒菩萨云何瑜伽师地?谓十七地。何等十七?嗢柁南曰:五识相应、意,有寻伺等三,三摩地俱、非,有心、无心地,闻、思、修、所立,如是具三乘,有依、及无依,是名十七地。一者、五识身相应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寻有伺地。四者、无寻唯伺地。五者、无寻无伺地。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
宋天天:心中有佛人自安一、慈悲为本,为善心安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有慈悲心的人,才能普度众生,才能成佛;佛说,自作善恶,自受其报。一念慈悲即是天堂,一念恶心即陷地狱;心存善念,即是福源:多行善事,必得善缘,怀慈悲行善,人..
袈裟之功德◎ 海 涛袈裟功德殊胜,凡有袈裟所在,一切天龙善神悉予守护,使此安宁。佛曾告阿难:过去诸佛着如是衣,得成佛道;未来诸佛亦当着如是衣,得成佛道。如我今日以刀割截,成沙门衣,不为怨贼所劫,此是解脱服、福田之衣。若有众生起一恶心,向三世诸佛、辟支、罗汉及着染衣人,获罪无量。所以者何?坏色之衣,是圣..
◎ 一诚假设一下,当我们身处深山之中,远离世间的诱惑,这个时候是不是能够做到心如止水呢?或许可以。但是一旦踏入滚滚红尘之中,恐怕就会被花花世界迷了双眼,在名利、物质面前把握不住自己。很多时候,需要出去走一走,才知道自己有没有定力。古人说中隐隐于市,就是这个道理。隐居在深山老林里,不与世俗喧嚣接触,要..
佛教认为一切物质存在无常性、无我性,只有心灵是独立的、自由的。永远维持心灵的寂静,保持与灵魂的一致,那么健康长寿、永葆青春不过是取恒河一滴水那样简单。而中医强调心理平衡,说喜怒忧思悲恐惊太过,则会导致内伤和疾病的发生,这与佛教的理念是殊途同归。七情致病并通过心理治疗而获得健康的例子很多,现举两例:范..
宏圆法师:福德从清净心来清净心来供养诸佛菩萨及六道一切众生,内可以断除悭贪、增长法身慧命,外可以培植生生世世的福德尊贵之身,乃至成就佛的报化两种庄严身相。摘自宏圆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讲义
◎ 弘 一目中有人助缘多,心中有德福报多, 耳中清静和谐多,心中有佛欢喜多。在学识上要力求博大精深, 在修养上要力求忍耐包容。 养生之道,在于吃得淡,吃得粗,吃得少; 处世之道,在于吃得苦,吃得亏,吃得重。 自我观照,反求诸己;自我更新,不断净化; 自我实践,不向外求;自我离相,不计内外。 有田不种,必无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