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丛林
2024-10-12 08:51 佛学文库
◎ 林清玄
佛教把大的寺院称为丛林,特别是禅宗的寺院。那是由于僧众合和,犹如大树丛聚成林,另外还有功德丛林的意思,因此后世居士聚集的团体,也称居士林。
丛林!是多么好的一个象征,在现代社会里我们的生活不也是丛林一样吗?每个人占有自己一小片立足的地方,互相维持着爱与恨的距离,冷漠的注视与热情的拥抱经常挣扎磨擦,枝桠与枝桠纠缠不清,甚至完全遮住了阳光。
人的问题可能比丛林还要复杂,人与人间的情爱、仇恨、冲突与挣扎,都是因为互相没有一个良好或清明的距离才产生出来,为了规范人与人间的距离,才有了法律与伦理。可叹的是,每个人都知道法律、伦理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东西,却没有一个更好的制度来取代。
在禅宗的丛林里也有制度,除了教导之外,完全没有刑罚,它只是以每个人的道德做依持,竟然能流传千余年之久而不失去光辉,并且维系禅宗的法脉于不坠,实在是令人赞叹!
中国禅宗丛林制度的创立,相传是始于马祖道一与百丈怀海师徒,马祖道一是禅宗历史上伟大的禅师,他门下出了七十二位大善知识,最杰出的一位是百丈怀海禅师,马祖时代的丛林已有一些规矩,不过真正创立清规的却是百丈。相传百丈禅师是在唐朝元和九年,创立了天下丛林规式,从此望风景从,大行于天下。
百丈禅师继承了马祖的风格,成为伟大的禅师。《指月录》上说他幼年时代随母亲到佛寺拜佛,就指着佛像说:这是谁?母亲说:那是佛。他对母亲说:佛形容与人无异,我后亦当作佛。所以,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入寺出家了。
他在百丈山当住持,四方学者都来听法,禅堂经常爆满,户限为穿,在他的座下有沩山灵佑、黄檗希运两大弟子,后来也成为伟大的禅师。他希望弟子的格局都能超过他,曾在给黄檗印可时说过一句名传千古的话: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他教化弟子是何等的胸怀、何等的气势!
百丈禅师晚年创立丛林清规,改革了印度原始佛教僧侣乞食的传统,设立合乎中国社会人情的农禅制度,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为了实践他手创的清规,传说他到了九十几岁,还到田里操作不休,他的弟子过意不去,偷偷把他的农作工具藏起来,他找不到工具,一天没有出去工作,就一天不吃饭,弟子没有办法,只好让他继续工作,一直到九十五岁圆寂,后世的人把这段美谈称为百丈高风。
百丈禅师的丛林清规虽然制度完备,但它也只是在表达习禅者的高风亮节而已,所有的制度都由高超的风格与清亮的节操所衍生出来。我们来看他留下的百丈大智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多少能体会到丛林清规的精神。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
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
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
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
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
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
佛事以精严为切实。
待客以至诚为供养。
山门以耆旧为庄严。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
处众以谦恭为有礼。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
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它无非是在说明,处在任何的大丛林里,人都应该从管理自己的身心开始。然后才能及于大众,它具有凡事反求诸已,凡事为他人着想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有再大的组织、再多的人也一样循规蹈矩了。
百丈的清规不只是对禅的丛林有用,也是人生的金玉良言,现代社会既是一个比寺院复杂百倍的丛林,现代人是丛林的一分子,当然要守丛林的规矩,这规矩就是法律。可惜的是,法律虽能惩恶维善,却不能令人安身立命,得到究竟的平安。
像百丈大智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就是使一个人在现代大丛林里也能安身立命、自在无碍的智慧,倘若我们将它看成只是佛教丛林特有的规则,那是不顾智慧的宝藏,抛家散走的庸人了。再进一步说,禅宗的丛林清规,无非是希望在有秩序的环境中开启自性般若,这也是究竟平安之地。究竟平安谈何容易,我们就先从安身立命、调伏自心开始吧!
摘自《林清玄散文集》
更新于: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