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振兴中国精神(第二集)
2024-10-05 09:02 居士人物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振兴中国精神」。昨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了中国精神十条纲领头三条,所谓是「一体、二相、三宝」,这三条是讲我们本性,或者是自性体相用,我们用性德来代表,这是我们本来的样子,「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具体说明就是一体、二相、三宝。我们的本善现在显发不出来,明德未明,那是因为我们有障碍,把障碍去除掉,本善就显发出来,明德也就明了。如何去显发,如何去明明德?那就要修后面的七条,所谓「四勿、五常、六和、七治、八德、九思、十义」。我们今天看这一部分,修德的部分,也叫「明明德」的部分。首先我们来看这个四,四是:
【四勿。】
《中庸》头三句话,所谓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讲到的自性和性德,这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讲到了修德的部分,就是修道之谓教。圣人立教,其目的就是让我们修道、证道,这是明明德。《论语》里面我们看到,孔子的弟子颜回,他一生所奉持的就是四勿,所谓是: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原话是这样讲的。「颜渊问仁」,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那是真正得孔子心法的传人,他问仁。仁是夫子一生追求的最高境界,这是圣人的境界,如何得到?换句话说,我如何成圣人?孔子回答他说,「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告诉他,克己复礼,这是为仁之道,为仁就是修仁。仁之体,人人本具,凡圣相同,圣人有仁的本体,凡夫也一样具足仁体,在理体上来讲,凡人和圣人无二无别。但是现在我们确实不仁了,为什么?因为没有修德,也就是没有为仁,没有修仁。所以夫子是教我们如何得到仁的境界,要为仁,要修仁。不修你怎么能得得到?所谓是「修德有功,性德方显」。
如何修?克己复礼。克己复礼有两个说法,都讲得很好。一个把克字作克服来讲,克服自己,自己是什么?习气毛病的自己,把自己的习气毛病克服掉。复礼,就是回归到仁义礼智的本体来,回归性德,这叫复礼,复是回归、恢复。你本来有的,现在能恢复;如果说本来没有,你是恢复不了的,所以复礼,是教我们回归到本来有的这些性德。本来有的当然能够恢复,本来要是没有的,那是什么?我们的习气毛病,当然能够克服。所以克己复礼,就是为仁之法。第二种讲法,这个克当能字讲,所以克己复礼是什么?能自己复礼。这个能字,是夫子教颜回直下承当,你能够自己恢复性德的,这个叫做为仁。你一旦恢复了性德,就得到仁体,仁的理体就是我们的自性,就是我们这十大纲目的第一条,一体你证得了。证得一体,见天下万物都是一个自己。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这一日是哪一日?就是今日,就是讲现在,现在你要克己复礼,你的天下就消归仁体。仁体就是自性,消归自性,性德圆满现前,这叫天下归仁。天下是自性仁体变现出来的,仁体之外没有天下可得。不仅是天下,天上也不例外,十方三世、虚空法界,整个宇宙全是自性仁体之所变现,这叫天下归仁,回归自性。这时候你证悟了,原来尽大地就是个自己,天下以外没有身,身以外也没有天下,天下和身是一不是二。然后你懂得了,原来修身即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我要平天下,怎么个平法?现在我们的话来讲,和谐世界怎么个和谐法?「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由己,就是全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分内之事,与人家不相干;而由人乎哉,哪里是跟人家有关?为什么?全是自己分内事,因为一天下只有个自己,没有别人。这是夫子单刀直入直指人心,点示颜回,让颜回开悟。他一开悟,立刻就克己复礼,立刻就天下归仁,所谓是「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原来这天下全是自己一心所现。证得了自心,回归到一体上,这万事皆办,「识得心,万事毕」,没事了,天下归仁。
悟了以后,所谓悟后起修,这个理虽能顿悟,但是事须渐修。你从哪儿修起?这时候颜回求一个下手方便处,所以「颜渊曰:请问其目」,这个目好比眼目,就好像人家画龙,最后点睛,这是目。这是请教夫子,我如何下手,我修行纲领在哪里?我已经明白了这个大道理,悟明了心性,那我从哪儿下手,讨个方便。结果孔子就直示他下手功夫,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告诉他就是这四勿。原来开了悟以后,你就知道眼前一切境界皆是自心所变现。我们面对境界,这个时候要怎么做?圣人不是教你不去看、不去听、不去言语、不去动作,你还是要视听言动,不是叫你不视、不听、不言、不动。只是在你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的时候,眼视物、耳听声、口言语、身动作,在我们视听言动的时候,去掉非礼,剩下的就是礼。所以非礼的你勿视、勿听、勿言、勿动,你就是复礼,这叫克己复礼。
非礼,自性中本来没有的;本来有的是礼,「仁义礼智」都是性德,人皆有之,孟子讲的。说明自性一体当中,仁体里头本来具足的,只是把非礼的部分除掉就行了。所以古德教我们,所谓修行,就好像眼睛有毛病,眼睛长了白内障,现在把白内障去掉,这就恢复光明。所以说,「但有去翳法,别无与明法」,翳就是眼中的障碍,把白内障那个障碍去掉,只有去掉障碍而已,没有说还要找一个光明,没有。又好比是一个大光明镜,镜子本来是光明遍照的,这表示我们的心性,上面有很多灰尘,所以镜子不能照,不能发光;现在把灰尘去掉就行,光明是本有的,去掉灰尘,去掉障碍,光明就立刻显现。只是去尘法,不需要再别求光明,所以在我们的视听言动当中,去除那些非礼的部分。什么是非礼?凡是跟自性性德不相应的部分都是非礼,粗浅的来讲,对于一般下根人他没证得自性,我们说克己复礼,用圣贤所教导的标准,我们念念与圣贤教诲相应,不相应的我们就去除掉,留下相应的部分,这叫克己复礼。
譬如说我们学《弟子规》,《弟子规》是圣贤教诲,「弟子规,圣人训」,我们天天拿《弟子规》一百一十三桩事情来对照自己,看看有哪些自己犯了,犯了就把它去掉,去除毛病。这么样的修,一直修到最后,你全做到了,全做到,性德就能现前,你毛病去除掉,你的悟性就增高。我们讲为什么有的人老不开悟,好像很笨似的,那是什么?毛病太重,障碍太多。你放下障碍,悟性立刻提升,相辅相成;悟性提升了之后,你放下得更多,你障碍去除得更多;到最后,障碍都放下,你就悟入一体了。这时候怎么办?还要继续放下,还有毛病习气,这毛病习气是什么?妄想、分别、执着。《楞严经》里面说的,「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这个就是障碍。知见是我们自性本有的功能,能知能见,所谓见闻觉知,这是自性,人本来具有的能力。就像我们讲的,曾子能够感应到他母亲咬手指那种心痛,这种感应的能力本来具足,只是现在我们有障碍,障碍是什么?障碍的根本是知见立知。告诉我们的视听,就是代表六根的起用,眼能视,耳能听,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触物,意思法。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触的是色声香味触法。六根与六尘境界相对的时候,本来是见闻觉知,这个知见的功能,我们讲视听的功能,它是圆圆满满的,你能感受到整个宇宙一切众生的言动,他们任何的波动你都能感受得到。
可是现在立了知,一立知,产生了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就把这个一体的仁体给割断了,随着妄想就产生了,妄想是自己心动,心动之后又产生了分别,分别又产生了执着。中国有个词叫做思想,思想是什么?思是心上有个田字,想是心上有个相字,田是画格格,是分别,心上起了分别叫思;心上有个相,相是执着,这就是想,有思有想落到了无明当中,这知见立知、是无明本。如果能够知见不立知,不再起妄想分别执着,这就叫做涅盘。涅盘是没有任何烦恼的寂灭的状态,就是你消归仁体,回归到一体上。所以全是自己在那里作用而已。所以夫子在这里告诉我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立知,知见立知就是非礼,这不符合性德,性德是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有了妄想分别执着就是非礼,知见立知就是非礼。现在教我们勿视、勿听、勿言、勿动,就是教我们知见的当下不要立知,这当下就是消归仁体,回归自性。重要的是我们直下承当,所以「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不由别人。
这个话一般人听不懂,它太深奥。为什么叫深奥?因为跟我们凡夫的思想境界不在一个水平上,这是圣人的境界。我们凡人都是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总在非礼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全是落在妄想分别执着里面,全是跟我执、自私相应,所以本善不能现前,明德不能明了。颜回他懂,开悟了,所以「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听懂了,悟后起修,回是他自己的名字,我虽然不聪敏。这是他的谦敬,自己虽然开了悟,还是那么谦虚,说我并不聪敏。请事斯语,就是我一定依教奉行,老实、听话、照做、真干,这就是请事斯语。所以颜回能够从此「三月不违仁」,他懂了,三月不违仁。这是讲他明白了以后,三个月做得完全跟仁相应,也就是这三个月当中他落实了仁,修德与性德相应,而且不断进步,不再退步,这叫好学。所以夫子只赞叹一个人好学,那就是颜回,颜回死了以后,再没听说过谁好学了。什么人才有资格称为好学?听懂了就真干,悟了之后真修,真做到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念念与性德相应。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较好理解,非礼的时候绝对我们不能动,不能够做出非礼之事,即使是人不知鬼不觉的时候,我们也要慎独。汉朝有一位太守叫杨震,有一次他提拔了一个秀才叫王密,做了一个县令。结果王密为了感恩他,自己偷偷的带了十斤黄金来拜访杨震,来给他送礼。这个是不合理,不如法的。结果杨震就跟他讲,说我对你很了解,难道你对我不了解吗,你怎么能这样做?这秀才说:没关系,现在夜深人静,就咱俩,没人知道,不要紧。杨震就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人知?王密听了之后非常羞愧,就离开了。这是杨震的清廉的操守,即使在暗室屋漏当中,都不做不合理的事情。他的子孙也继承了他廉洁的家风,生活简朴,常常吃的是素食,古代吃肉那是很奢侈的事情,吃素食,出门不骑马、不坐轿,靠步行。结果杨震的儿子、孙子、曾孙,连上他四代人,都是非常有名望,真正是德风相传,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我们能够做到一切时一切处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我们自己这个德能够感动天地,受后世尊重,这叫立身扬名,自己的子孙也受我们的阴德庇佑,这是利人利己,何乐而不为?如果做出非礼的事,那是自己作践自己。不仅眼不能看非礼,耳不能听非礼,像我们现在说的一些不好的内容、画面,我们不去看,网络里面的、电视里面的色情暴力都是属非礼,对我们进德修业没有好处的,不看不听,更不能说;连起心动念,这个动包括起心动念,身口意三业的动作,都要处处与性德相应。那你当然这一生可以成为圣贤,也像颜回一样能直下承当,请事斯语。人家颜回一干就干一辈子,我们也要以先贤为榜样,真正能够这样做,自己得大快乐。为什么?天天是性德流露,道法自然,这是最自在最快乐的生活,所以能够不亦悦乎、不亦乐乎?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这是讲到四勿,颜子做到了,《论语》上讲的,他箪食、瓢饮、居陋巷,都不改其乐,这太好了,这是过圣贤人的日子,这是修德。四勿讲的还是比较简练的,再展开一点讲,我们对于性德如何去修,修出性德就明了得更多。我们下面来看第五:
【五常。】
『五常』是对自己而言,要:
【仁义礼智信。】
底下说的六和是处众,我们来看五常,这是儒家提出来的五常德。最早孔子提过「仁义礼」,孟子加以延伸,加了个「智」,到了汉朝董仲舒又扩充,『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实在讲,根据朱熹《四书集注》的批注,朱熹以为仁义礼智信,其实事实上孟子已经说过了,但是可能这中间书籍上、典籍里头有缺失。根据《孟子o尽心章》讲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仁也者,人也,这是讲仁,后面合而言之,合起来叫道。那合起来除了仁以外,还有几条?朱熹朱夫子他引用了先人考证,说这里头应该讲了五条,所谓「仁也者,人也;义也者,宜也;礼也者,履也;智也者,知也;信也者,实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o尽心章句下》应该把这五常德都讲出来了,这五条合起来叫道。你好好修这五条,你才能够跟道相应,你才能回归仁体,彰显性德。
仁义礼智信,分别是:仁者人也。『仁』就是讲每个人本有的良心,良心也是天理,仁者爱人,有良心的人就能爱人。「仁」字我们看到,一个竖人边、一个二字,二人,这两个人相处,想到自己就得想到别人,这是仁;进而消除人我对立,这是《论语》里面讲的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这里逐渐回归到了物我一体、人我不二的境界,这是真正归仁。如何来做?就是从爱人来做,爱一切人,《弟子规》上讲的「凡是人,皆须爱」,这是归仁的方法,宁愿自己吃亏、自己牺牲,也要让别人得到真实利益。宋朝范仲淹先生,他是出将入相几十年,你看他所得的俸禄,全都用来做布施救济之用,自己家用极为节俭,全都拿来布施,所以到他临走的时候,家里连丧葬费都不够。他晚年的时候,家人给他买了苏州南园住宅,给他养老用。一个风水先生看了这个住宅说,这个住宅风水太好了,将来能够出很多人才,这是您老人家阴德感召。范先生听了这个话之后,就决定把这个住宅捐出来,捐给国家做为学宫,就是学校,专门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你看,风水好的地方不是自己要,全给国家,真正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想到国家百姓,没想自己,仁人。你再看看,他是不是把这风水宝地捐出来,自己家就没有人才出来了?不是,愈舍愈得,愈布施愈富有,范先生四个儿子全都做了宰相、公卿、侍郎,而且个个都是道德崇高。范家的家风流传千年,千年之后家道还是没有衰落。这是仁人,仁者。
我们要学习,先要养我们自己的恻隐之心,恻隐是仁之发端。如果人没有恻隐之心,就是说,见到人受苦受难没有同情心,没有恻隐心,这个人就不仁,麻木不仁。真正的仁者,见到了一草一木,乃至小动物、小蚂蚁、小苍蝇受苦,都于心不忍,更何况对人?孟子讲的「君子远庖厨」,厨房是杀生的地方,君子远离那个地方,不忍心看到动物被宰杀,这是保全自己恻隐之心,这是仁的心。我们说人为什么会没有恻隐之心,变得麻木不仁?那是因为贪,贪婪害了,贪什么?财色名食睡,这五欲的贪婪。贪财、贪色、贪名、贪吃、贪睡,都会把我们的仁心给损害。你看我们刚才提到的,你要是贪吃,吃这些海鲜、动物,吃肉食,这是贪这个味道,想不到这动物在受刑、在被宰割的时候那种痛苦,贪而无仁。
贪财的也是如此,自私自利,不想到别人。你看这次金融危机,二00八年金融危机给世界带来了多少的苦难,那就是因为一些金融操纵者贪,贪婪把道德的底限给打破了。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讲,在二00八年的时候,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在这个金融海啸当中受到冲击,亏损二十亿美元。这是一家老企业,它要是倒闭,那关系到国计民生,不仅是美国,很多国家的投资者都拥有这家公司的股票和债券,它的***一定给金融市场带来震撼的影响。当时英国巴克莱银行要出资十七亿美元来收购这家雷曼兄弟公司,可是雷曼兄弟的八名高级主管根据美国《公司法》的「金色降落伞条款」,这是保护被兼并公司的高管,他根据这种条款,要求巴克莱银行支付他们二十五亿美元的红利。这公司亏损二十亿,他们还要二十五亿分红到自己腰包,这太贪婪了,所以当然最后谈判以失败告终。二00八年九月,雷曼兄弟就倒闭,这家银行一倒闭,就标志着美国金融海啸从局部扩展到全球。这是贪而无仁,换句话说,能够仁,他绝对不贪,想到别人,他一定能够放下自己的利害得失。这里讲到仁,五常德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
『义』,义者宜也,宜就是合适的、应该的,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就是什么时候该做就要做,不该做的就不做,这叫义。义跟利是相对的,「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心里面只想到道义,小人心中只想着利益。像刚才雷曼兄弟的这些高管,他没想义的问题,他只想到利的问题。孟子讲的,义的发端是羞恶之心,对那些恶事感觉到羞耻,这是义也,这也是人皆有之。能够羞恶就不会造恶,耻于作恶,宁愿牺牲身命也要保全道义,这是养我浩然正气。三国时代有一位义士,大义大勇之人,那就是关羽关云长,你看他跟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那真正是讲究道义、恩义、情义。后来跟曹操打仗被打败,关羽为了保护刘备的夫人,被迫投降曹操。曹操是一个很爱才的人,见到关羽就很想让关羽投靠他,想尽方法威逼利诱,关羽刚正不阿,所谓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一心就想着赶紧带着刘备的夫人回到刘备那里,到处打听刘备的下落。曹操对关羽虽然是关怀备至,送他宅院、美女、战袍、宝马,都没有改变他的心,因为什么?他跟刘备有过生死誓言,这是义的典型。
我们再看第三条『礼』,礼者履也。《说文解字》里面讲的履,履行的履,履行就是遵守秩序、遵守规则,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人与人交往有一定的礼仪、仪则,这些都不能违犯。《孝经》上讲「礼者,敬而已矣」,所以礼的发端是恭敬,恭敬之心。仁义礼智信,实在讲,它这五条不是分开独立的,是一而五、五而一,任何一条包括其它四条。像这条礼,真正做到了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你想想,是不是五常仁义礼智信统统做到?又譬如说仁,你真正做到了仁,后面的义礼智信也统统做到;义做到了,仁礼智信也统统做到。因为什么?每一条都是性德,你按照一条来修,修到最后也能够证得自性,证得自性,性德就圆满现前。
修礼的,最重要是修恭敬,恭敬先恭敬谁?先恭敬父母。父母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对我们最大恩德的人,所以《孝经》讲「居则致其敬」,对父母要致敬,恭敬,不敬就不是孝。夫子讲的,「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我们如果只是养亲之身,对父母没有恭敬心,那跟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养狗养马也是养,养父母如果是没有恭敬心,确实跟养狗养马没啥区别,那怎么能叫孝?这个恭敬心养成之后,对一切人都恭敬,在家敬父母,到学校敬老师,在单位里敬领导、敬同事,在小区里面敬邻里乡党,敬所有的人,一切恭敬。尤其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的是培养这个恭敬,《礼记》第一篇「曲礼」,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一切恭敬,一分诚敬你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到底有没有真正得利益,看我们的诚敬心。古人真有诚敬心,确实对老师十分的恭敬,尊师重道,他尊师是为了重道,因为重道,所以他尊师。老师是不是一定要让你尊敬他?不是,如果老师还要你去恭敬他,这老师是凡人,不是圣人,圣人绝对不会把名利放在心上,真正对一切名闻利养、对别人的尊重恭敬都不在乎。希望人恭敬,还是有名利之心。
可是作为学生,确确实实应该恭敬老师,这是什么?自己得利益。北宋时期有个著名的故事「程门立雪」,这是尊师重道的典型。这是讲到福建的杨时,这是宋朝的进士,钻研学问非常刻苦,到处寻师访友,后来拜到程门程颢门下。程颢是洛阳著名的学者,兄弟两人程颢和程颐,二程,这是朱熹朱夫子的私淑老师,我们讲程朱理学,这是二程兄弟俩。后来程颢去世了,杨时又投靠老师弟弟程颐门下求学,当时杨时已经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是仍然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有一天,杨时跟一起游学的一个同学,也是很有名的学者,叫游酢,去程颐先生那里求学请教。不巧赶上老师在屋里头打盹,休息了,杨时就拉住这个同学游酢,说不要惊动老师,两个人就敬立在门口,一直等到老师醒来。天飘着鹅毛大雪,这两人就立在雪中,游酢都已经快受不了,想要去叫醒老师,杨时把他阻拦住。等到老师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立着两个雪人,程颐就很感动。你看,老师跟学生就有师资道合,全在于学生那种尊师重道,诚敬的心所感召。所以杨时真正学到了老师全部的学问,后人称他为「龟山先生」,这是因为做学生做弟子的诚敬心,所以有这样的成就。
现在学生确实对这种事情他不理解,他觉得不可思议,干嘛要这样?学生对老师现在只能当朋友,甚至连朋友都不如,朋友还互相之间有个礼貌,老师叫学生一声,学生有的还根本不搭理,都有之。眼里没有老师,没有老师的人绝对是学不成的。我过去在美国教书,教了四年,就发现班上的学生里面,一般都是中国留学生学得最好,美国学生学不过中国学生。为什么?不是美国人不够中国人聪明,美国人也很聪明,但是中国学生还保留着一点尊师重道的传统,他能尊师,他就能够学道,学得就好,所以这就证明了,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真正想要成为老师传法的弟子,必定是尊师重道做得最圆满,不在乎这个人悟性多高、有多聪明,那都是其次,重要的在于他是不是尊师重道。因为那个悟性、聪明智慧后天可以培养,本来我们都具足了如来智慧德相,跟圣人的智慧是无二无别,只是现在有障碍而已。怎么去除障碍?尊师重道、诚敬心就能去除障碍,他就有悟性,他就有智慧,对老师讲的学问就很快能够领悟。而且你看,像颜回听到夫子的教诲,立刻请事斯语,就是老实、听话、照做,依教奉行。
我们再看第四『智』,智者知也。这个知,我们讲到是无所不知,这是真正的智慧。何以能够无所不知?首先你要做到无知,你才能无所不知。无知是根本智,无所不知是后得智,先要开根本智,才能开后得智。根本智是什么?烦恼没有了,障碍去除掉,得到清净心,那叫做根本智;得到根本智,他恢复自性的性德,然后境界现前,他能无所不知。就好像大宝光明镜子,现在灰尘都擦掉,镜面也光滑,能照得很清楚。把这灰尘去掉,这就是根本智;有物体来一照,它就照得清清楚楚,这叫后得智。所以处事待人接物,一接触就明了,判断就正确,这叫做后得智。我们讲的明辨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善恶,都能够清清楚楚,这叫后得智。智的发端叫做是非之心,你明辨是非,你明察秋毫,你不会想错、做错。我们讲得粗浅一点,人为什么会想错、看错,这是什么?他有障碍,最大的障碍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了,就很容易颠倒是非,就看不清真妄,甚至连利害都看不清,不知道哪个是真正的利,哪个是害。我们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真正义才是大利,追那些小利的,那就是害了自己。《大学》里讲的,「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真正是得到义才是大利。所以孟子见梁惠王的时候,梁惠王问孟子,您老人家来我们这个国家,给我们国家带来什么利益?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你有仁义,你就得到大利了,你还谈什么利?偏偏有人见利忘义,那就没有智慧,所谓利令智昏。
在二00一年,美国金融市场有一个震憾的事件,一个金融丑闻案暴露出来。那是美国五百强里面第七大公司,能源巨头安然公司,这个金融丑闻是什么?这家是百年老企业,能源巨头,就因为几位高管欺诈导致公司的倒闭垮台,几十亿的美金付之东流,当时股市受到大震憾,数以万计的美国职员因此而失业,或者是连退休金都没有了。这是诈骗,这些高管利用他们的职权进行财务造假,进行对股民的欺骗,还有参与洗钱、内部交易。公司已经亏空了,但是他们仍然报假帐,虚报高额利润,导致股民们信以为真,一直在蜂拥去买这个公司的股票,把股票一直拉到了九十块钱一股,这些高管们利用内部交易得到了暴利,最后东窗事发,从九十块钱一股,一下掉到了不足一美元一股,最后公司倒闭。我们来看公司其中三位主要的高管他们的结局。公司的创始人,前CEO肯尼斯o莱可被判监禁四十五年,可惜他没有这个命去消受,心脏病突发去世。另外一位前CEO杰夫o斯基林被控二十八项罪名,面临二百七十五年的有期徒刑,这个三辈子也报不了,是生生世世轮回坐牢。另外一个前副董事长约翰o巴克斯特,在自己汽车里饮弹自杀。
所以正如《太上感应篇》里讲的,「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漏脯,就是肉放在屋檐底下,那个雨水滴到了肉里头,产生剧毒,鸩酒也是毒酒。饿的时候吃那个漏脯,渴的时候喝鸩酒,非不暂饱,死亦及之。这是愚痴,没有智慧,贪取这些暴利,最后能带得走吗,那个钱是你的吗?所以做小人是冤枉做了小人,最后自己落得个身败名裂。君子见得思义,不取不义之财,这是智慧,有智慧他就能得安乐。没有智慧,贪利得到的是痛苦,即使是你亿万家财,最后还是痛苦,而且你根本没这个福享受。我们看到中国有一位曾经是首富的,在二00八年胡润套现富豪榜上排名第一位的国美前董事长黄光裕,这是中国首富,结果就在二00八年十一月因为经济犯罪而被捕,现在还蹲在监牢狱里头。憨山大师有一首「劝世文」写得好,里面有几句就是讲,「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老病死生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人从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谄曲贪瞋堕地狱,公平正直即天堂」。这是让我们醒悟,要有智慧,要看得清。
这是讲到智,智是先导,孔子讲「未知,焉得仁」?仁义礼智信,智慧是最重要,有智慧你才能够回归到仁上。佛家讲的菩萨六度,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度要靠第六度去指导,第六度是般若,般若是智慧。智能如人的眼目,其它的修德是如两条腿走路,要眼认清方向,腿才能走到目的地,所以智非常重要。我们没证得自性,自性中本有智慧不能现前,那我们要学习圣贤教诲。圣贤教诲就是我们的智慧,看得清方向,不至于颠倒是非,甚至利害都分不清,有智慧才能做到仁义礼和信。
第五就是讲『信』,信是什么?信是不怀疑,诚实,所谓「言必信,行必果」。你看信字,它人字旁边有一个言字,人的言语一定要有信,那才叫人言。如果说了话不能守信、不能兑现,那不叫人的言语,那叫鬼话,不是人话。心一定要诚,言语才能有信,信是诚的表现,我们说诚信。诚信是做人的根基,孔子讲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李嘉诚他母亲常常教导他,经商如同做人,诚信当头,则无危不克。这个危就是危机,你真正有诚信,你就能够平安度过危机。
像这次的金融危机,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缺乏诚信。美国很多银行、金融机构发行的所谓次级债券,次级债券是什么?没有诚信的债券。一般债券它要通过信用评估才能发行,这些银行、金融机构为了获取利润,它们贷款给那些信用很差的、收入很低的人来买房地产,用融资的手段,所谓证券化,把贷出去的款项做成证券来出售。换句话说,它是融资,可是这证券应该是风险很高,因为那些贷款人本来一般情况下是买不到房屋的,现在他们有这个机会,实际上风险是很高。银行把这些风险很高的债务转嫁出去,证券化,切割成一千块钱一张的债券,然后出售给金融市场。发售债券的同时,一般会请信用评估公司对债券进行评估,这种次级债券就是风险很大的债券,它的评估等级应该是很低的。但是这些评估公司也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没有履行好评估的职责,把口子松开了,让这些次级房屋抵押贷款的债券很顺利的流到金融市场的每个角落。所以一下有个风吹草动,美国稍微收紧银根,利率上调,这些贷款人就还不起贷款,还不起本息,立刻这些债券就不能够偿还利息和本金,造成了金融市场的混乱,同时又使得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泡沫破裂,接二连三引发了很多的金融机构***。
我们讲金融危机是次贷危机,就是次级贷款债券的危机,这个市场里头的危机;实际上这个危机背后是诚信的危机,是道德的危机。人没有诚信,真的就不可立足,金融市场里面没有了诚信,那就有危机了。因为金融市场是建立在诚信上的交易买卖,我把钱借给你,那是因为什么?我相信你将来会还我,因为你有诚信,我才会把钱交给你。现在是银行都没有诚信了,你想想金融市场怎么会没有危机?
一个国家也是需要诚信,没有诚信,国家也出现危机。最有名的《东周列国志》上我们看到,周朝周幽王,他宠爱褒姒,为了让褒姒一笑,结果「烽火戏诸侯」。在那个烽火台上点起狼烟。狼烟是什么?一个讯号,一般是有外国侵略者他们要侵略的时候,燃起狼烟,通知附近的这些诸侯派兵来救援,它是个军事讯号。结果根本没有人侵略,周幽王为了开玩笑,骗诸侯们来,诸侯的兵马到了之后,没事,这时候褒姒在城墙上看了就哈哈大笑。结果让这些诸侯恨得咬牙切齿,被人玩了,下次不能再来了。结果下次果然真有***,犬戎造反,这时候周幽王再燃起狼烟,诸侯们不来了,幽王就这样在乱军中死了,几乎灭了国家。
所以孔子在《论语》里面跟我们讲到,「民无信不立」,人要是没有了信,诚信没有了,那人不能立;国家要是没有了信,国也不能立。《论语》里面子贡就曾经问孔子,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他说国家最重要的三项,一个是粮食;一个是兵马,我们现在讲的国家机器、军队警察,这属于兵;第三是民信之矣,人民百姓对领导人、对政府要相信,国家才能立得稳。子贡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这三项我一定要去掉一项,那先去哪一项?孔子曰「去兵」,先把军队去掉,可以剩下粮食,还能够维持生计,还有政府有信义。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剩下食和信这两条,那再去一条,先去哪条?孔子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一个国家甚至连粮食都没了,但是领导人、政府还有信义在,这个国家不会灭亡。国家如是,企业亦如是,做人亦如是,言出必行,只要答应人,决定做到,不惜代价都要做到,守信。
在春秋时代一个很有名的例子,「季札挂剑」。季札有一次出访鲁国,佩了宝剑,路经徐国的时候,去拜访徐国国君,徐国国君看到季札的宝剑很喜欢,虽然没说出来,但是脸上已经露出非常喜爱的脸色。季札当时心里面就给他许了一个诺,想把这个宝剑送给他,送给徐国国君,但是因为当时自己正有使命,要出访,所以要佩带宝剑,想着等回来的时候经过徐国,再把宝剑给他。结果他完成使命之后回来的途中,徐国国君已经死了。季札去徐国国君的陵墓上去拜祭他,对着陵墓讲,当时我已经心许了,将宝剑要供养给你的,现在你虽然不在了,我还是要把宝剑留给你。说完把宝剑挂在陵墓旁边的树上就走了。这是真正守信,虽然没说出来的诺言,心里已经许诺,都要讲究诚信;甚至连那个人作古了,还是如此去守信,这真正是厚德。所以这里我们讲的五常仁义礼智信,这是我们应该修的,这叫性德、明德,这样修我们才能够回归性德。我们再看下面,第六条是:
【六和。】
这里包括:
【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
这六条是佛家提出来的,但是它提到的非常圆满,这是教我们处众要修的德行。真正把『六和』做到,这个团体就称为僧团。僧团不一定是指出家人,僧是讲清净和合的意思,我们现在的话讲很团结。能够修六和,这是最团结和睦的团体,所以是世间最尊贵的团体。我们讲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不仅人尊贵,天地鬼神、圣贤佛菩萨都对你尊重。经上讲,一个地方有六和僧团出现,这个地方能消灾免难,为什么?因为得到天地鬼神护佑,诸佛菩萨护念。
第一条『见和同解』,见是见解,见解要和。在一个团体里面,我们看到,不能够和敬团结,主要的原因就是互相闹意见,见解不和。如何把见解和起来、和睦起来?圣人教我们,自己把自己的意见放下,就和了;如果每个人都有意见,那当然就不和,意见就分歧,就矛盾。自己把自己意见都放下,不就和了?怎么办,我们还得办事,那听谁的,谁都没意见,到底听谁?我们听圣贤的,圣人怎么教我们,我们就怎么做,这就是见和同解。自己没有意见,把我见放下。像我们现在学《弟子规》,《弟子规》是圣人的见解,圣人的见解,说老实话也不是他本人的见解,而是他自性性德流露出来的,等你真成了圣人,你的见解肯定跟他一样。「人之初,性本善」,大家的本性都是本善,我们现在没证得本性,先听圣人的,听到最后自己也成圣人,那就不用听他的了,自己起心动念跟圣人完全一模一样。所以我们学圣学贤,不是说盲目跟从他,不是,这是什么?这是一个接引、是一个方便,我们先听他的,最后我们就证得自性,自性圆满现前,你说出来的就跟圣人是一模一样。把自己见解放下。
行就是『戒和同修』,我们的生活、待人处事接物,一切活动要守戒,佛家讲戒,儒家讲礼,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这也叫礼和同修。我们以什么戒?以根本戒,先做到。儒家的根本戒是什么?是《弟子规》,道家的根本戒在《太上感应篇》,佛家的根本戒在于《十善业道》,把这三个根先落实,这是戒和同修。世出世间圣贤教导我们的,我们要做到,天天做自我反省、自我检点。《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把它做成功过格,天天对照,查过去习,改过自新。而且这个戒、这个礼,我们不能要求别人,要求别人做,自己不做那怎么行?要反求诸己,责己的心要强,不能去责人。古人教我们「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对别人要宽厚,对自己要严格,这是戒和同修。
第三『身和同住』,大家住在一起就是一家人,一家人一定要做到凡事谦让,好事给别人,坏事给自己,利益让他人,吃亏是自己吃亏,这是什么?谦让,那当然就和了。像老子讲的「不敢为天下先」,这是谦让。为什么他能做到不敢为天下先?因为他认识到,宇宙当中本来是人我一体的,我对他谦让,让利给别人,不等于利益自己吗?自己身行要跟修德相应。简单的来讲,身体的造作要坚持三条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杀生是不伤害一切众生,连这个心都没有,不仅不能伤害众生的身命,也不能够伤害众生的心理,不能让众生起烦恼,这是不杀生。不偷盗,是放下占人便宜的念头,有占人便宜的念头,还有盗心,把盗心去除掉。不邪淫,凡是男女不正常的关系都要断除,心地光明正大,念头都要清净,当然身更不能造作,这是「善护身业,不失律仪」。
第四是『口和无诤』,这是讲口业,口业有四条,我们要把持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两舌是拨弄是非,说张家长李家短,在人后说某人过失,这是两舌,两舌是最破坏一个团体和睦的,所以这个先要戒。所谓「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不批评人,绝不在人后(人背后)批评别人。你要是在别人后面批评别人,人家知道了,他心里多怨恨,宁愿对他当面说,也不在背后说。对于朋友确实有劝善规过的责任,那要看他能不能够接受,他能接受,我们应该劝谏。而且劝谏要注意方式,所谓「怡吾色,柔吾声」,即使对方不理解,他对我埋怨,我也做到「挞无怨」,任劳任怨,绝没有埋怨的心理,这团体才能和睦。人必定是在团体里生活的,离不开团体,所以一定要修和敬。不恶口,是不骂人、不讲粗话。不妄语,是不说欺骗人的话,不讲不真实的话,我们现在讲的不欺,不骗人、不忽悠人。不绮语,不搞花言巧语,说的都是信实的话、有益的话,不讲无益语。
第五是『意和同悦』,这是讲我们的意业要保持清净无染。心地清净,就能够有喜悦出来,这种喜叫法喜,清净心中流露出来的。正如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学了圣贤教诲,每天照做,依教奉行,就能够不亦悦乎。这个学而时习的习字,是你真正去照做、去实习你所学的。意上,把贪瞋痴慢疑、嫉妒、斗诤种种不善的念头都去除掉,你才能够有喜悦出来。内心里面放下对一切人事物的对立,分别执着、控制占有这些念头都放下,你才能有喜悦。你有那些念头,那叫烦恼,怎么会有喜悦?自己有烦恼,跟人相处肯定也会闹别扭、会起磨擦,甚至会闹矛盾、起对立,甚至会有冲突发生。所以仁者无敌,无敌是没有对立,仁者心中没有对立,一片仁慈,他就能做到喜悦,跟一切人相处都得欢欢喜喜,而且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
第六条是『利和同均』,利是利益、利养,在利养方面我们一定要均衡。这是讲到共产,这团体能够做到共产主义,古圣先贤早就提出这个概念了,不是马克思最早提出来的。共产是什么?大家真有这样的觉悟,真有这种仁爱心,没有人我的分别,当然就能做到共产。一切利益、利养均衡,彼此之间都尊重敬爱、互相合作,自己真能淡薄自私自利、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享受,放下贪瞋痴慢的烦恼,只想别人,不想自己,这是利和同均做到了。一个家如果做到了这六和,这家一定是和睦;一个团体、一个企业做到六和,这个企业和谐,家和万事兴,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我们认识一位企业家,是北京曲美家具公司的老板,老板三个人,三兄弟,老大和老三是副总,老二是总裁。三兄弟白手起家,打造了家具行业的名牌,这个企业现在是家具行业的龙头企业,全国有五百个销售网点,年收入十亿,马上要上市了。他们兄弟三人从年轻的时候,他都没读过大学,因为年轻的时候家里穷,上不起学,但是都是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把这个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打造出来。老大赵瑞滨赵总跟我比较熟,他跟我介绍他的发家史,说这兄弟三人真是同心同力,对父母非常的孝敬,从来没有不听话、没有惹父母生气的,所得的所有的收入全都交给父母,到现在还是这样。这二十多年来,兄弟三人一起合作,没有因为利益上的事红过脸,非常的和睦,真正使我们想到,「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三兄弟都娶了夫人,这三位媳妇对公公婆婆都是很孝敬,这是感召。他们都有儿女,儿女也是很孝敬,出门的时候全都听父母,一切行动都听指挥。赵总跟我开玩笑说,他们家都落实了当年***给***队伍提出来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三大纪律是什么?第一是一切行动听指挥;第二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就是自己没有私藏,利和同均;第三是一切剿获要归公,归自己的老父,老父亲掌管财政,老母亲在家里是说了算的。在家里老母亲像畲太君一样,一出来,媳妇在旁边侍候,规规矩矩,我们就能够体会到,这个家真是孝悌传家,家和万事兴。
所以二00八年的金融海啸对他们没有什么冲击,他们以孝悌来治家、治企业,企业员工像一家人一样,对于领导都能敬爱。为什么?因为领导关怀员工,像对待自己家人、对待儿女一样。在金融海啸的时候,这几位老总跟高层领导们马上开会,落实几个政策:第一,绝对不要因为这次海啸有开除解雇人员;第二,保证所有员工的收入,公司可以不赚钱。这几项政策一下达下去,员工士气大振,所以企业在那一年平平稳稳度过难关。人家的公司都不能获利,甚至有大亏损,还有倒闭的,他们公司能够坚强的挺过来。他说跟着他们这三兄弟走过来二十多年,有好几位都是原来做木工的,没太多文化,没上过大学,就是跟着这个老板走,一起创业,一起成长,现在都成为了管理千人企业的总经理。所以真正是古人讲的,君对臣以仁,臣事君以忠。君是领导,臣是员工、下属,领导对员工爱护关爱,员工对领导就忠诚。所以他们公司很少跳槽的,离开公司的很少。一个企业不就像一个家一样吗?真正在这个企业里面落实六和敬,我们讲大家一条心,这个事业就能成功。
我们今天跟大家汇报了修德部分三条,四勿、五常、六和,这都是教我们去修德的。真正把这些落实,落实哪一条,那你其它都能落实,因为都是性德。中国精神用于修身,自己能成圣人;中国精神用于齐家、用于治理企业,那就家庭和谐、企业和谐;用于治国,国家和谐繁荣;用于对天下,天下太平,世界和谐。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先学习到此地。有讲得不妥之处,请诸位仁者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更新于: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