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杀则杀(入门通关第7)
2024-03-15 10:13 佛教入门
提起佛教有的朋友不仅不会向往,甚至会十分反感。觉得佛教就是忍辱偷生。不反抗、不抵抗。这样的理念无法在社会中立足。
比如有些人见到佛弟子的时候,会直接问一些比较极端的问题。比如如果日本人再次侵略中国你会不会抵抗杀敌?如果你的家人遭到暴力侵害,你会不会反抗?
这样的一些问题体现了大家对佛教理念的不了解。前面曾经说过,大家不少佛教的概念是从电视剧、影视作品中得来的。其中就有不少“佛教弟子”不反抗暴力的片段。导致了不少人错误的理解了佛教的理念。
佛教提倡忍辱。忍辱的真实含义是指:不忿怒、不结怨、心不怀恶意。但忍辱并不等于是面对暴力侵害、面对侵略无动于衷。
就如同社会上提倡爱心,不等于对犯罪姑息一样。这其实是两回事。
谈到这个,我们就直接说说战争。看看佛教经典中是如何教导打仗的:
如何护国保民行无畏布施
除了战争之外,我们再看看佛教中谈到杀人的问题。
《瑜伽师地论》:
谓如菩萨见劫盗贼为贪财故。欲杀多生。或复欲害大德、声闻、独觉、菩萨。或复欲造多无间业。见是事已。发心思惟。我若断彼恶众生命。堕那落迦。如其不断。无间业成。当受大苦。我宁杀彼。堕那落迦。终不令其受无间苦。如是菩萨意乐思惟。于彼众生或以善心。或无记心。知此事已。为当来故。深生惭愧。以怜愍心而断彼命。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又如菩萨见有增上增上宰官。上品暴恶于诸有情。无有慈愍。专行逼恼。菩萨见已。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力所能。若废若黜增上等位。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又如菩萨见劫盗贼夺他财物。若僧伽物。窣堵波物。取多物已。执为己有。纵情受用。菩萨见已。起怜愍心。于彼有情。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力所能。逼而夺取。勿令受用如是财故。当受长夜无义无利。由此因缘。所夺财宝。若僧伽物还复僧伽。窣堵波物还窣堵波。若有情物还复有情。又见众主。或园林主。取僧伽物。窣堵波物。言是己有。纵情受用。菩萨见已。思择彼恶。起怜愍心。勿令因此邪受用业。当受长夜无义无利。随力所能。废其所主。菩萨如是虽不与取。而无违犯。生多功德。
大意是这样的:
如果菩萨见到有强盗劫匪、准备杀人、劫财,这时候菩萨会考虑,用种种方便,随自己的能力,阻止这种恶行。甚至会直接用杀人这种极端方法来阻止恶行的发生。
如果菩萨见到有权的官员对待人民非常残暴,没有慈悲,这时候菩萨会随自己的能力,去想办法废黜这个有权之人。
如果菩萨见到盗贼肆意花费抢劫来的财物,那么菩萨会随自己的能力去劫夺财物,夺取的财物归还原主。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对佛教的理念有了更为真实的理解。佛教的忍辱并非等于不反抗、不斗争。佛教提倡的是不愤怒、不结怨、不心怀恶意。
在这个前提下,怎么处理事情,是方法的问题。
在佛弟子来看,维护和平、抵抗侵略,是止恶。是行无畏布施。是对恶人也好、对无辜的人也好都是不怀恶意的。是由慈悲而发动。为了保护、为了和平、为了他人的利益。
普通人的战争多是因为愤怒而发动、为了复仇、为了争夺利益。这两者的区别就是在这里。
但千万不要以为佛弟子不会打仗、不会反抗。
不仅如此。佛教中还教导弟子们在生活中要谨慎防恶。防止各种危险、侵害的事情发生。《善生经》说:
先当习伎艺,然后获财业;财业既已具,宜当自守护。
大家有了财富,就要善于守护它。不能令其浪费虚耗。更要防止他人行恶劫夺。佛教教导大家生活中处处有智慧,预防在先。
比如财物的寄放。佛教就提醒大家:
财物不应寄付四处。一者、老人。二者、远处。三者、恶人。四者、大力。如是四处,不应寄付!
如果有财物寄存,不要寄存到老人、遥远的地方、品行恶劣的人、大势力的人这四种地方。因为老人可能会故去,一旦故去,会导致纠纷。遥远的地方会导致多种不可控的因素,而恶人,大势力的人在要回财物的时候就可能出现困难。
很多人会说,现在大家有钱都存银行啊。的确是,不过还有其它的财物寄存方式,经济上的担保、挂靠、委托等等。这些都要注意。
接下来,请大家做一个任务。
1 网上有法制频道视频,里面讲了不少行骗、犯罪的例子。每周看一两个。了解一下当前最流行的骗局。
2 如果不能上网,那找一本“骗术大全”之类的书看一下。
看这些当然不是为了让大家学骗人。而是学怎么识别、防范这些骗局。善于防恶,善于守护自己的财物。
更新于:8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