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大乘佛法
2024-05-30 10:01 佛教名词
【大乘】【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的定义
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妙法莲华经》
如果有众生,能够听闻佛法,信受奉行,精进修行,志愿获得无上智慧,正觉菩提,并慈悲怜念,利益安乐,一切众生,故此称为大乘。而学习此乘的菩萨,称为摩诃萨。
无边慧,此之大乘等于法界,此岸、彼岸无可得者,然能运载一切众生,从此至于法界之中,无处相应,法界相应,甲胄相应。若于此乘等于法界,勤修习者,而发趣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边慧,譬如法界无有尘染,无能坏者,无能染者。此之大乘亦复如是,无坏无染;无坏染故,而当趣于一切智智,是故此乘说为大乘。此乘无碍,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不能退转,以无著故而当趣于一切智智,是故此乘说为大乘。言大乘者,谓大庄严,一切庄严无不入此大乘中者。—— 大宝积经(第21卷~第30卷)
所谓大乘即是等同于法界,一切人,天,阿修罗入此乘中,均能得不退转,志于无上智慧,菩提正觉。所以称为大乘。
大乘佛教有两个要素:
由此我们知道
求无上智慧,菩提正觉。发心度化众生。大乘佛教是无量善因积累福报所致
学大乘者,亦复如是,得闻种种深密经典,其心欣乐,不生惊怖。何以故?如是修学大乘之人,已曾供养恭敬礼拜过去无量万亿佛故。虽有无量亿千魔众欲来侵娆,于是事中终不惊畏。——《大般涅槃经》
如果你听闻大乘佛教种种无上深密经典,心生欢喜,没有惊讶恐惧,是因为从前曾经供养无量诸佛,积累善因福报所致。
大乘佛教的特点
大乘佛教有哪些特质呢?
尔时夫人白佛言。所说大乘何故名为大乘。何故说为大乘。佛言。夫人。善哉善哉。夫人深乐大乘。以是义故。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乘名号。所谓一者令人深乐。是名大乘。二者不动。是名大乘。三者无过。是名大乘。四者无量。是名大乘。五者如四大海。是名大乘。六者金翅及紧那罗摩睺罗伽杂类所敬。是名大乘。七者乾闼婆所赞。是名大乘。八者诸天恭敬。是名大乘。九者梵天归依。是名大乘。十者天帝所敬。是名大乘。十一者四王所摄。是名大乘。十二者龙王供养。是名大乘。十三者菩萨奉持。是名大乘。十四者成就佛性。是名大乘。十五者贤圣归依。是名大乘。十六者一切普堪所受。是名大乘。十七者如药树王。是名大乘。十八者断诸烦恼。是名大乘。十九者能转法轮。是名大乘。二十者无言无说。是名大乘。二十一者如虚空相。是名大乘。二十二者三宝种性无断。是名大乘。二十三者钝根众生不信。是名大乘。二十四者超过一切。是名大乘。——《妙法决定业障经》
令人深入,乐此不疲。如如不动没有过恶无量无边如大海一般广大被金翅鸟等珍禽所崇敬乾闼婆神所赞叹诸天人恭敬梵天皈依天帝崇敬四天王所护持龙王供养菩萨奉行彻见佛性圣贤所皈依堪受一切供养如同药王,可愈疾病能断一切烦恼能转妙法轮,传播佛法无所言说如虚空维系三宝种姓钝根众生不相信超过一切大乘佛法有如上特质。可见殊胜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关系
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的关系,释迦牟尼佛做了很形象的比喻,大家可以看下面这篇文章深入了解。
《大乘密教喻》
大乘佛教摄受一切众生
大慧,摄受大乘者,则摄受诸佛、菩萨、缘觉、声闻;摄受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者,则摄受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者,则摄受正法;摄受正法者,则佛种不断;佛种不断者,则能了知得殊胜入处。知得殊胜入处,菩萨摩诃萨常得化生,建立大乘十自在力,现众色像,通达众生形类、希望、烦恼诸相,如实说法。——《楞伽阿跋多罗宝》
一切诸乘中 是乘为第一 如是大乘者 能出生余乘
余乘有限量 不能受一切 唯此无上乘 能悉受众生 ——《思益梵天所问经》
大乘佛法,可以摄受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乃至一切众生。能衍生声闻乘、小乘佛法。
但小乘佛法不可能度化一切众生。唯有大乘佛法能够度化一切众生。
大乘佛法本质上是一乘佛法
唯说一乘法, 是则为大乘。”——《楞伽阿跋多罗宝》
其大乘者。为最尊乘为极殊特乘。一切众生。所戴仰乘。信乐超绝。正真乘者。——《佛说如来兴显经》
其大乘者。皆生一切乘故。——《须真天子经》
大乘佛法,本质上并无大小乘、声闻乘。唯有一乘法。其它均是为了宣说一乘法而设置的方便善巧。
从这个角度说,声闻乘和大乘本来也是一体的。
善男子,声闻乘者即是大乘,大乘者即声闻乘,如是二乘无有差别。——《大方等大集经》
声闻、独觉皆入大乘,而大乘者即是佛乘,是故三乘即是一乘,证一乘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是涅槃,言涅槃者即是如来清净法身,证法身者即是一乘,无异如来,无异法身,言如来者即是法身,证究竟法身者即究竟一乘,究竟一乘者即离相续。——《大宝积经》
三乘佛法,就是一乘,就是大乘,就是佛乘。证得大乘佛法,就是无上正觉,就是清净法身,就是如来。
大乘佛教利他。声闻乘、小乘利己
“善男子,声闻、独觉,无有于他,实怀顾念;无有于他,实怀悲恻;无有于他,实不轻弄;无有于他,实为利益;无有于他,实为拔济;无有于他,实行荐举;无有于他,实欲称叹;无有于他,实无谄曲而行赞美;无有于他,不顾己身令彼安乐;无有于他,不起误失身语意业。
“善男子,住大乘者,无有于己,实怀顾念;广说乃至无有于他,发起误失身语意业。——《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声闻、独觉乘,也就是小乘佛教,是修行为己,对于他人并不顾念、慈悲、利益、度化。
而大乘佛教,恰恰相反。
大乘佛教的修行
善男子,夫大乘者,受持第一清净律仪,修行第一微妙善行,具足第一坚固惭愧,深见深畏后世苦果,远离所有一切恶法,常乐修行一切善法,慈悲常遍一切有情,恒普为作利益安乐,救济度脱一切有情,所有厄难生死众苦,不顾自身所有安乐,唯求安乐一切有情,如是名为住大乘者。——《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大乘佛教受持的戒律第一清净,所修善行,微妙第一,惭心坚固,深信因果,远离恶法,常修善业,慈悲众生,利益安乐,救度一切有情众生。是为大乘修行。
夫大乘者与世共诤。何以故?一切众生顺生死流,大乘之法逆生死流。一切众生各各诤讼,大乘之法破坏斗诤。一切众生瞋恚炽盛,大乘之法除灭瞋心。一切众生各各虚诳,大乘之法质直无虚。——《大方等大集经》
大乘佛教的修行和世俗恰恰相反。一切众生于生死轮回中顺流而下。大乘行者则逆流而上,解脱生死轮回。
世俗人种种争讼,大乘佛教则破坏斗争。
世俗众生嗔恚炽盛,大乘佛教灭除嗔恚。
世俗众生虚妄诳惑,大乘佛教则真实不虚。
大乘佛教的阻碍
佛告宝女。行大乘者。有三十二挂碍堑路。以此堑故不疾得成诸通之慧。何谓三十二:
乐声闻乘(一)。志缘觉乘(二)。求释梵处(三)。倚着所生净修梵行(四)。专一德本言是我所(五)。若得财宝悭贪爱吝(六)。以偏党心而施众生(七)。轻易戒禁(八)。不念道心专精之行(九)。嗔恚之事以为名闻(十)。其心废逸(十一)。而心驰骋(十二)。不求博闻(十三)。不察所造(十四)。贡高自大(十五)。不能清净身口心行(十六)。不护正法(十七)。背舍师恩(十八)。弃舍四恩(十九)。离坚要法(二十)。习诸恶友(二十一)。随诸阴种(二十二)。不劝助道(二十三)。念不善本(二十四)。所发道意无权方便(二十五)。不以殷勤咨嗟三宝(二十六)。憎诸菩萨(二十七)。所未闻法闻之诽谤(二十八)。不觉魔事(二十九)。习恃俗典(三十)。不肯劝化于众生类(三十一)。厌于生死(三十二)。是为三十二事违失大乘堕于堑路。其堕堑路不能疾成诸通之惠。——《宝女所问经》
大乘佛教的修行路上,有三十二种阻碍:
喜欢声闻乘佛法喜欢缘觉乘佛法向往梵天向往修梵行谓功德福报是我所有贪财布施有所偏向轻视戒律,觉得很容易道心不坚定,不能精进以嗔恚为荣,扩大名气道心颓废放逸心乱不定不求多闻不检视自己的行为贡高自大身口意三业不清净不能维护正法背弃善知识背弃四重恩远离佛教一乘妙法交往恶友随五阴炽盛不能劝助他人向道之心心念不善业所发道心,没有善巧方便不能向三宝勤求佛法憎恶菩萨听到没有听过的佛法,就诽谤不能察觉入魔之心修学世俗典籍。不肯劝化众生厌离生死正在编辑种
更新于:5个月前